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不配合工作的家长,尤其是今年下乡支教之后,感觉每次学校有活动,需要家长配合时都很发愁,因为没人愿意主动参与。加上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居多,隔三差五就会有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学校“反映情况”,然后东拉西扯一大通,面对这些“问题家长”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侯瑞平:家校有效沟通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永恒的话题,魏书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我都会在那里得到答案。”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与家长沟通,全方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李君莉、王素娈、吴美琴等三位老师通过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想法:面对不配合的家长,首先,此类家长可能确实存在工作压力大,工作忙的情况,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和教导孩子,寄全部希望于学校。另外,也可能是家长并不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不知道如何去配合学校。针对这类家长,我们尽量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工作压力。根据家长的时间需求,安排校内活动或家访。同时,也让家长理解孩子教育的特点、活动和环节的目的。让家长实际地参与到与孩子的互动活动中,了解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对于家长配合的所有资源加以整理和展示,提升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李艳辉、李伟芳、侯丽君等老师认为:如果我们面对护短的、难缠的家长,有时候当老师向家长提及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家长就立马袒护孩子,可能还会为孩子找各种理由,反复向你介绍孩子的优点,对缺点却避而不谈。而老师此时要做的就是打消家长和顾虑,与这类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老师一定要先说明自己的初衷,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孩子非常的喜爱,并且表明自己专业的教育立场,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不会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就不喜欢孩子了,沟通只是为了让孩子更好,请家长务必配合老师的工作。
岳娇、张晓莉、高丽娟等老师认为:刚才几位老师说的对,此类型的家长性格一般比较强势,不管是在公司还是生活中应该都是比较优秀的人,当然,他们眼中自己的孩子也是最好,最优秀的。所以,当老师提到孩子的问题,家长可能会感到难以接受。老师和这类家长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避开他人,保护家长自尊心,从专业角度来分析孩子的问题,并且试着询问家长的意见,让家长充分参与进来,这样家长自然就会与你敞开心扉。
谷宝红、冯丽君、李慧娟等老师认为:当我们面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时,交流也要有一定的策略。首先,有的时候,家长很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但是可能考虑的自身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或者工作性质的原因,对于孩子的教育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家长的工作性质、家庭资源和特长等相关信息,布置配合内容是因人而异,发挥每位家长的优势,这样做家长不但不会认为有压力,反而会自愿参与。
赵花军、吕彩虹两位老师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因人而异,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加之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态度,因此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端正态度,不断积累经验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家长,给予不同的家教指导,使家长认可教师的看法。于此同时努力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成长,家长从孩子身上看到变化和进步,自然而然的配合教师做好工作。
与让家长交流时,我们要先在初步沟通时“把好脉”,然后再“抓好药”,才能进行有效沟通,只有双方牵手协作,才能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