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堂教学也强调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而小组讨论教学模式是实现该教学目标的普遍运用手段之一。但在我们致力于构建这一新型课堂时却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带来与其初衷相悖的结果。那么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又得如何去克服解决呢?
1、教师方面:(1)活动目的上:帮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认识到该项教学环节将有效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对活动引起重视,端正其态度,积极准备参加;
(2)活动安排上:形式以内容而定,丰富多样;例如:话题一:Internet最好以小组辩论赛形式来开展。话题二:Myplanforthecomingholiday可以选择轮流发言的形式。话题三:Howtomakeahamburger?则可以采取一问一答形式。另外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充分地准备;
(3)话题选择上:紧密联系所授内容,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句型词汇来表达思想;趣味性浓,贴近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才能激发说的欲望和冲动。可围绕一个主题而精心设计难度不一的多个话题供选择;
(4)小组分组上:人数依形式而定。人多,可以博取众长,若对话形式则两人为宜,方能增加发言机会。优化结构,外向型搭配内向型,发挥快生带动慢生,中等生平衡差距的优势,培养小组带头人,营造和谐氛围。此外需交换组员,新面孔,新思想,激情不断;
(5)活动指导上:提供必要的词汇和句型以及相关背景知识,在过程中,教师要执行监控协调,扮演着“引线人”和“及时雨”的角色,不宜停留过久,给学生带来压力,尽量给予关注、支持,多表扬,不放弃,培养合作,鼓励积极创新,建立平等、互助、和谐氛围;
(6)活动评价上:坚持做好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对每个学生建立成绩档案,实行加分制,见证学生点滴进步,增加动力。表现突出的小组,设标兵,推榜样,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合作学习。
2、学生方面:(1)明确活动目的。认识外语学习的特点,领会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才会有方向有目的地去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也就是所谓的要清楚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2)加强自身认识,进行积极归因。根据归因理论,如果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能力,就会认为自己不具备学好外语的天赋和能力条件,产生严重的消极心理和无助情感,若能规避消极归因,把失败主要归因于自身付出的努力不够或使用的策略、方法不当等不稳定、可以控制的因素,则会看到成功的希望,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完成了一定的学习任务和调整策略方法,就可能不断获取成功,并有望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
(3)克服心理障碍。有效消除紧张自卑心理,从根本上来说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语言学习是经历一个不说到开口说,不流利到流利的过程。任何一个成功学习者都是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到一句话,从支支吾吾,断断续续,到出口成章。坚信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不要与这种不安的情绪对抗,而是体验它、接受它;
(4)以优秀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虚心向其他组员学习,主动向标兵分子靠拢,享受经验交流,互勉互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