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秋季魏都区名师工作室开展的“阅读教育经典”活动中,我阅读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一书。这部书由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英语学科名师基地主持人施嘉平主编。书中蕴含了多名英语教育教学大师实践和思考而形成的智慧结晶。书中十章的内容包含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核心素养视野下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所需要关注的十大方面。它全面介绍了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理念基础,分析英语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从学习者、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层面展开英语教学要素分析,说明小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小学教学策略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过程设计、小学英语教学媒体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并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实践真实案例分析,最后提供评价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文本分析方法和基于课程观察的评价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认真地进行了学习与思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厚重英语课堂的两点收获。
一、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要基于核心素养来设计。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呢?在书中的第七章,施嘉平教授是这样说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分为四类,一是小学英语语言能力教学活动设计,二是小学英语文化品格教学活动设计,三是小学英语思维品质教学活动设计,小学英语学习能力教学活动设计。因此,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亦应基于这四项素养目标进行设计。
(一)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语言能力目标。
英语课程的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英语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逐渐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获得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口语和书面语言语篇所传递的意义,有效地使用所学的口语和书面语初步、逐渐地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所以,我们在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活动时,无论是字母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等,都宜采用隐性的语言知识教学为主,不宜专门讲解语言知识。比如,在四年级上学期教授二上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I ...
last Sunday.时,我展示了大耳朵图图回忆上周日所做的事情,引出动词过去时,来启发、引导学生感悟一般过去时。在第二课时,再用歌谣的形式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总结,而不是单纯的语法讲解。
此外,要设计基于认知规律的综合活动。语言知识的学习,需要理解、记忆、运用,无论设计哪一环节的活动,都需要基于小学生的语言认知规律、社会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如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显著的过渡性,我们就应基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设计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如一、二年级,主要开展语句整体感知教学;到三四年级,让学生观察语句结构 的特征,尤其是动词时态变化等,到五、六年级,则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语句结构的抽象归纳,但若发现这种归纳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则应选择时继续通过案例等形象思维方法进行学习。
(二)基于教材来进行设计以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首先,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要把握发展性与语言性原则。施嘉平教授在书中提到,不是所以语言学习活动都能促进思维发展,只有强化了思维活动,而且恰好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时,才真正具有思维品质的发展性。如,我在三年级教学句子:Look! A cat! It’s in
your bag! Look! The cat! It’s on my hat!时, 如果单是进行句子的抽象学习,就没思维发展性。但如果加下图片和魔术表演,因为魔术表演能说明了小猫出现位置变化的原因,学习活动就有思维发展性。
其次,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要把握语言性原则。施嘉平教授在书中说,在小学英语发展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中,语言性是第一位,思维发展性是第二位的,应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品质。我非常认同她的观点。的确,作为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教学活动,不能只是关注思维发展,还必须是语言活动,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品质。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解释、分析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等,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提问是最为常见的课堂教学活动,合理地设计开放性地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开放性、创造性等。讨论和解决问题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通常,我们是先分析教材,找到适合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教材内容,然后基于教材开展相应活动。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活动不够丰富。这时就需我们自己去深度分析教材,找出或补充设计相应的活动。
二、指向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要有效。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其合理性来保障,指向目标的教学活动也需要互相推进。通过阅读本书可知,小学英语中有较好教学成效的教学过程主要有“活动式教学过程”和“任务教学过程”两种。活动式教学过程可分为活动设计——预热准备——活动开展——成果展示——总结反思五个阶段,其中活动设计是课前的准备活动,而随后四个环节则是课堂教学的过程。活动式教学过程可以是认知驱动的活动式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兴趣驱动的活动式教学过程。活动式教学过程能体现活动趣味性和实践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任务教学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知、应用目的语,在“做中学”,“用中学”。通过研读书中的两个相关案例并进行对比后,发现任务教学过程更加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体验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总之,我认为,任务教学模式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我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唯有经过合理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才能有效,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厚重课堂。教学设计是提升教学成效的关键,是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保障。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进行教学设计,不断去总结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的方式与活动,就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