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本书《有心流动的课堂:教师专业知识的叙事探究》。这本书是作者李晓博在日本留学期间,对日本口语教师凉子的教学生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调查,叙述了师生共创"有心流动"的课堂故事,探究了故事背后影响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知识的社会、文化等因素。这本书很独特,因为它有平凡却又传奇的人物,有平静却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普通却又引人深思的真实课例,有平常却又引起情感共鸣的教学反思,还有叙事教育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慧与取得的成果。
书中的年轻教师凉子,为了改变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经过挣扎、反思、和痛苦的抉择后,她放弃了被大家公认的“先进”的“课题活动教学法”,采用了“落后”的“语法和句型操练法”,结果原本毫无自信的学生变得积极自信了,原来疏远生硬的师生关系变得友好亲密,原来犹如“一潭死水”的课堂变成了“有心流动”的课堂。
为了实现理想中“有心流动”的课堂,她曾经经历了失望、痛苦、协商、挣扎、尝试。在找到“患病”班级的“病因”所在后,她又经历了矛盾的挣扎。最终促使凉子下决心“教语法”的理由是她感觉到学生们“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漂浮在空中,无依无靠”。经过省悟,凉子体味到了学生们学习的“真正需求”,做出了一个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抉择,让学生漂浮不定的心安定下来,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找到了归属感,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
在这个过程中,凉子的抉择过程,虽然因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略显得漫长,但是在她的“省悟”过程中,她获得了对实践更深层的“理解”与认识。她的专业理想与追求,还有那颗爱学生的心,让她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成长。
正如作者所言,凉子“有心流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尽管不是新理论或新发现,却能让我们返璞归真,在朴素和平淡中去思考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