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与文体教学 ——读《习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有感
王元甜发起了2020-10-12
0
回复
10
浏览

习作文体教学

——读《习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有感

健康路小学 王元甜

     本学期我仍然坚持在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当看到周一贯先生写的《习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一文时,感受颇深。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所不同的,从6岁到12岁他们要经历三个阶段: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这三个阶段的差距很大,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都应该有“分级”的梯度呈现。作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循序渐进,要有梯度、有序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让学生愿意写作,爱上作文。

    周老先生认为写作离不开成文,成文就无法缺失写作者对文体的认知、辨识与必要的守约,在此基础上,方有成功的出新。于是,在小学的写作试步中,也就不可缺失了“文体意识”。尽管小学生初学写作,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完整著作。但是“麻雀随小,五脏俱全”,学习习作从一开始,各种元素的,包括文体的初步认识都必须皆在其中,不可或缺。因为有“文”就有“体”,要作文就得认识“体”。什么是“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有一种自觉的关注,而且应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综合的语文素养,当然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础的专业能力。

   文章有体,就是文章必然有与它内容相适合的外在形态,而这种形态的特点,决定作的文态有什么用,要达到什么目的。文章的目的、用途不同,它的呈现形态(文体)自然也就有所区别。

    小学生需要学步正确、规范,所以“写话”也好,“写作”也罢,文体意识应当渗透在他们的读写活动中。

    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有一种本于自觉的关注,而且应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自觉的文体意识,不光是具备某些文体知识,还应当有对写作目的的明确把握和为了达到目的对相应体式的熟练选择,并能合理、有效地运用。

     在小学阶段,读写活动应分五级:从口语到书面语;从韵文到散文;从“故事”到“情节”;从“形象”到“意象”;叙事在先,抒情,议论在后。这正反映了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仅是儿童文学分组的规律,也是儿童写作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怕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尴尬话题。学生怕作文就不喜欢作文,随之便带来了老师教作文难的纠结。作文到底难在哪里?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难在成“文”上。也就是写成的必须是篇有头有尾的、有立意、有结构的文章,而且还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当然是勉为其难了。现在新课标将低年段的作文称之为“写话”,这就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写话”写的是“话”,而“话”是三岁的孩子都已掌握的口头表达能力。进入小学,掌握了文字工具之后,学着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就不是一件难事儿了。而且还能享受用笔“说话”的快乐。

    小学生写作的“写话”起步很重要,写的是一句或几句话,不成篇章,自然不必辨“体”。从说话到写话,从一句到几句,在没有进入习作之前,打好写话的基础,写话是儿童写作的根基,所以一定要扎实,才能是习作成文水到渠成。我们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效训练。让学生不害怕写作,只有在熟练的写话、写语段的基础上才能有习作成篇的瓜熟地落。也有了文体意识的形成基础。

    综上所述,常用在小学生的写话活动中,从教材对写作内容的系统安排,到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引导,直到学生的写作实践,都离不开与习作的“文体图式”的联系和对照。我们需要自觉地去走进文本范式。这也是探讨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如何落实“文体意识”的价值所在。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