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蔡秀军发起了2020-10-13
0
回复
9
浏览

浅谈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蔡秀军

    朗读能力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感的重要表现。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表述不难看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作为一个训练目标,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训练的层次从第一学段的“学习用”到第二学段的“用”再到第三学段的“能用”,最后是第四学段,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有感情地朗读”,清楚明白地表述了分层次、分步骤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整体目标。

作为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可以看出,朗读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正确”。所谓:“正确”地读,是指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较准确地读出音变(轻声、变调、儿化),做到不用方言和口语,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再做到“流利”。所谓“流利”,是指能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得自然、连贯、流畅清晰,做到不破句、不结巴、不颠倒、不重复、不指读、不顿读和唱读。只有当学生做到了“正确”和“流利”,我们才可能尝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是指能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线索的发展变化,选用适当的语调、语速、语音,并辅以表情和体态。朗读训练的这三个层次,并不是一蹴而就,每个层次都要经过反复认真地训练,学生的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那么,根据学段目标,在低年级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课前预习  引导学生练读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指名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却读得结结巴巴,不能把课文正确地读出来。这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处于初步的学习阶段,识字量小,储存的词汇量低,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所以把一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给出充足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扫除朗读障碍,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然而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如果仅靠课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去进行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练习,就需要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针对朗读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1.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工具书等多种方式认识生字,扫清生字障碍。2.练习朗读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错字、不重复字句。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朗读已有一定的基础。课堂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范读感染  引导学生学读

读书要有合理的停顿,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这样才好听。如果把这些朗读技巧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效果不一定好。而教师的范读,带着个人的温度和情感,教师的声音、语调、语气,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因此,课堂上适时地进行范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新疆的孩子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想到遥远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愿望。文中的长句子“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是学生的朗读难点,学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停顿。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采用了范读的形式。范读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听读的要求:用心听,听老师在读这句话时有没有停顿?是怎样停顿的?接着,通过最直接的示范,让学生领悟长句子中间、标点符号后面都需要停顿,而且停顿的时间长短还不一样。范读后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范读,化难为易,让学生掌握了句子中的停顿要领,学会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个长句子了。又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的“花骨朵儿”这个词是儿化音,同时“骨”是多音字。学生读的时候容易把 “骨”读成第三声,儿化音不会连起来读。这时,我就通过一遍遍的示范指导,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

    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熟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借助图画读:低年级的课文中,配有与课文内容密切联系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图画猜想课文内容进行朗读。

赛读: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能的朗读欲望。

小组内互读:小组内成员全体参与,或分段接读,或小组长领读,在互读中发现问题,互相纠正。

齐读:全体学生参与朗读,有利于营造气氛、烘托声势。

个别读:指名个别学生进行展示朗读,有利于发现问题,展示个性。

分角色朗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采用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配乐朗读: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表演朗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边读边演,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和表情。

    四、对比揣摩  引导学生会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正确、流利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能很好地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谊。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语言的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引领学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学习体会语言文字中所传达的情谊。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讲述的是五岁的萨沙不甘心当最弱小的,在家人的影响下保护野蔷薇的故事。文中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野蔷薇,在出示了这两段文字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雨前、雨中的野蔷薇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雨前的野蔷薇,粉红粉红的,芬芳扑鼻,随风舞动,显得格外的漂亮、生机勃勃。雨中的野蔷薇被打掉了花瓣,显得无力、娇嫩弱小。有了对比,加深了学生的感受。我趁机引导学生:谁能读出野蔷薇的不同?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马上入情入境的读起来。课文3—8自然段写了妈妈和萨沙的对话,其中萨沙说的三句话虽然都是问句,但却表达了萨沙不同的心情。我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几自然段,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萨沙,代替萨沙来说话。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代说的过程中体会到萨沙的不同心情:“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萨沙说的第一句话是当妈妈和托利亚把雨衣给了萨沙后,萨沙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发出的疑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萨沙说的第二句话是听到妈妈说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时,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萨沙说的第三句话是自己保护了野蔷薇之后的高兴、自信、骄傲的心情。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又采用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进行感情朗读,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五、及时评价  引导学生畅读

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应贯穿于朗读过程的始终。课堂上,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及时给予评价。通过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暗示性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让学生畅意盎然地朗读。

如在学习《四个太阳》一课时,我找几个学生朗读读课文 ,一个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时把“绿绿”、“一片清凉”这两个词读成了重音。我让学生评价时,很多学生都评价说读得很好,问及原因都是说把这两个词读重了。此时,我就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为什么把这两个词读重了就读得好呢?学生经过揣摩、思考体会到:把这两个词语读重了,就让我们感觉到很凉快。此时,我抓紧时机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我的引导、鼓励下,学生读得更有兴趣了,课堂上充满琅琅的读书声。

总之,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心地去思考、实践,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去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