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蔡秀军发起了2021-05-23
0
回复
11
浏览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把“以文体为切入点,落实阅读教学有效性”作为研究目标,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

确定这个研究目标,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课程标准关注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阶段目标中提出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虽然准没有明确提及“文体”二字,但从三个学段有关阅读的叙述中均含有隐性的文体阅读提示。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导航,课程标准关注文体,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要关注到文体

2.统编教材重视

统览我们的统编教材,我们不难看出,统编教材在在选文时在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册书中对不同文体进行了系列的编排,教材依据各类文体的特点,生活实际需要,对各类文体进行合理配置,发挥不同文体的学习价值。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现代诗、小说、说明文、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都有入选,学生可以见识到诸多文体。不同年级对某种文体有所侧重:低年级选编了文章短、用字少、朗朗上口,易于诵记的韵文、童谣、儿歌、童话、故事以及适当选编了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记叙文。教材选编的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中年级每册选编了不同类型故事单元: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有趣的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世界经典童话故事等。故事的情节比较生动,人物的形象较为鲜明,又符合中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的需要,还便于学生练习复述。高年级,以篇章为重点,以情感为主线,提供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不同文章的表达技巧。适当减少记叙文的选篇,加大经典文学作品的份量,增加了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种文体专题单元都有不同的阅读能力训练点.

统编本”语文教材在教学实施中的建议中指出:教材始终要树立“六个意识”,即:1.国家意识2.目标意识3.文体意识4.读书意识5.主体意识6.科研意识。其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文体意识,由此可以看出,统编教材比较重视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基于课标理念和“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树立文体意识,准确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对所教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在“教什么”“怎样教”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引导学生走上正确阅读不同文体的道路。

文体意识下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 按文体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回答的是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面对的问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按文体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是定位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定位就不同。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结合诗歌的这些特点,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要把诵读定位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童话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此,童话教学的目标就要定位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引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比喻、夸张,艺术感染力强。教学民间故事时就要把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把握故事内容和复述课文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简洁锋利。这一文体显著的特点的特点就是小故事大道理。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结合寓言故事的这一文体特点,就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聚焦故事,了解内容。2.感悟寓意,学以致用。

结合具体的课文,怎样定位具体的教学目标呢?

我们统编教材在编写时采用了单元结构的基本模块与助学系统。在单元页的上面部分,用一两句精致的语言描述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对本单元的人文内涵有个整体的把握;下面部分分列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条指向阅读的要求,另一条指向写作的要求,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有了明确的把握。文中的泡泡一般围绕语文要素进行具体的指导。课后练习提示了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的途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以它们为依据,就不会跑偏了。

今天杨晓丽执教的《夜宿山寺》,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怎么教古诗。第一学段(一、二年级)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低年级学段的目标及课后练习题,杨老师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危”等6个生字,书写“危、惊、敢”3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这个教学目标定位就比较准确,结合古诗和学生特点,杨老师以诵读为主线,在诵读中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在诵读中想象画面,理解诗句,在诵读中感悟节奏、韵味,在诵读中感受李白丰富的想象、山寺的高耸入云,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 按文体确定教学内容

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重点。有了文体意识,从文体特点出发,有助于我们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跳出“千课一面”的窠臼,从而真正实现学生阅读品质的提高。

六年级上册的《在柏林》是一篇不足四百字的微型小说,在这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及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工作室朱菲菲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梳理出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之后,引导学生关注情节,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课堂上引导学生:小说既然写的是一个发生在列车车厢里的故事,为什么题目叫《在柏林》呢?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反常之处?学生通过研读课文,发现文中描写反常的情景:

一列火车缓慢实处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火车给人的感觉总是飞快的,这里为什么用“缓慢”一词呢?火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应该男女老少都有才是正常的情景,这列火车上为什么尽是“妇女和孩子”呢?

显然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在数着”,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又重复起来。

,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

老妇人重复数着一二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老人的声音怎么会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呢?

这些不和常理的现象通过联系下文,从老兵的解释中寻找到了答案:原来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承受不了这巨大打击,神志失常了。她嘴里数着的“一二三”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因为战争形势紧张,连老人都要上战场,所以车厢里才会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战争乌云笼罩下的国民情绪低落,看不见前途,就像这辆火车不知开向何方,行驶缓慢。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笼罩着整个车厢,让他们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把学生带入到小说所描写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同时,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对小小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设置悬念有了更深的感悟。在前文巧妙地设置悬念,在结尾处又戛然而止,出人意料地揭示悬念,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样巧妙的设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说我们读来才如此地有味道让学生对阅读微型小说产生浓厚兴趣

三、按文体选择教学方法

“文体有别,教法各异,”每一种文体,因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教学方法就要根据文体特征来具体选择。学段不同,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也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感觉有趣,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工作室刘洋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结合文言文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学情,首先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采用范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读出古文的停顿,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通过图文对照、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读懂文言文。在此基础上,适时向学生推荐另一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赏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保护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由于关注到了具体学情,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习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同时,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了人文精神,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为学生埋下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

四、按文体切入语用训练

培养“语用”能力是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文体不同,语用训练的切入点也不同。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故事单元,《枣核》是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个民间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展现了枣核能干、聪明、机智、敢作敢当的品质特点。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在结合民间故事的特点,以复述故事、讲故事为切入点展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工作室贺淑敏老师执教《枣核》一课时,课堂上,先出示图片“枣核”,引出枣核般大小的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来。接着,提出问题: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然后,抓住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两个情节,引导学生采用在本单元学到的填表格的方法带领学生概括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练习复述故事,同时,出示复述故事的要求:1.声音洪亮,语言流畅;2.按顺序复述;3.重要情节讲具体;4.讲出故事的有趣性。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按要求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复述故事方法进行自主练习,指名上台进行展示,同学们结合要求进行评议,指出复述故事中的优缺点,在评议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明确怎样复述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和老师又给学生增加了难度: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学生结合枣核的特点充分发挥想象,接着续编故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贺老师心中始终有文体意识,按照文体的特点切入语用训练,有效地锻炼了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五、按文体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张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阅读的“种子”,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我们的统编本语文教材和以往教材相比,也更加注意对课外阅读延伸了。新教材精心设计的“快乐读书吧”栏目,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为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提供了材料,让阅读教学作为一种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还帮助学生拓展读书视野,有效进行课外阅读,使孩子们的阅读有方向有方法。

如何上好“快乐读书吧”的课,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工作室青年教师刘洋执教的《安徒生童话》的分享交流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快乐读书吧”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童话书籍。结合第三单元童话的文体教学,学生已经了解了童话充满丰富的想象,奇妙曲折的故事情节等特点,掌握了一些简单地读书方法,也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安徒生童话》中的一篇故事。因此,刘洋老师执教的《安徒生童话》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分享,激发学生读童话故事的兴趣,以及继续读这一类书的兴趣。

课堂上,教师首先采用游戏的方式,通过看图片、出示主题词、出示文字线索连一连等方式让学生猜一猜是哪一篇童话故事,在游戏中肯定学生读书的收获,引起学生的思考,巧妙地告诉孩子读书的方法,总结《安徒生童话》中的主人公有人物也有事物,发现童话故事的奇妙之处。接着分享读书方法:书签、小贴士、读书卡、思维导图和阅读记录都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更加体会到读书带来的成就感。最后,从学习第三单元童话的特点入手,围绕“奇特的人物形象、奇幻的生活环境、离奇的生活经历”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继续感受童话的奇妙,让学生对童话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交流分享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中自由穿梭,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文学习,到《小人鱼》《豌豆公主》《海的女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野天鹅》等童话故事的阅读,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交流,学生在分享中对童话故事的喜爱更加深厚,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除了“快乐读书吧”,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也要时刻把引导学生“读书”记在心中,结合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学生对不同文体书籍的阅读,在日不间断的海量阅读中为学生播下读书的种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按文体进行写作指导

对文体的认知不仅关乎阅读,也关乎写作。在阅读教学中树立文体意识,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文体的语言表达特点和写作规律,逐步引导学生领悟每“类”文体的语言特点,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把不同体裁的习作写好。

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课文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四季的特征。课堂上,通过图文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知诗歌语言的特点,了解到四季不同的特点之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课文说一说吧!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对四季的感知,纷纷表达:

桃花朵朵,他对小蜜蜂说:“我是春天。”

知了唧唧,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银杏叶黄黄,他摇着小扇子说:“我是秋天。”

雪花飞舞,他欢快地说:“我就是冬天。”

虽然没有对孩子们讲解诗歌这一文体知识,但在仿说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这一文体的语言特点却有了进一步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总之,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明晰的文体意识,在教学中巧妙自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体会不同文体的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