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为依托 让孩子爱上写作
许昌市文化街小学 周志贞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的过程。小学三年正级是学生由“写话”到“习作”的重要转折点,对于初写习作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语文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不要盲目地拔高,揠苗助长,而是要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保护好学生习作的兴趣。
尽管小学生初学写作,还不是严格意义上完整的著述创作。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习作从一开始,各种元素(包括文体的初步意识)就必须皆在其中,不可或缺。虽然小学生习作,只是“写话”和“写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的“学步”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学步正确、规范,以后才可以跋山涉水、行遍天下。
一、善于模仿,大胆实践
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都是模仿前人而作文之。”儿童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我认为模仿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让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并超越文本,指导学生仿句子、仿段落、仿思路,只要找准训练点,将阅读写作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本就是我们的教学很好的范本,我们要用好教材,通过教材这个媒介来让孩子学习应用。通过读得感悟让孩子学会写,学会表达。
比如在教《荷花》这一课时,讲到第二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段时,我重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荷花的三种优美姿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始、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在讲完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练习,你会像作者一样,描绘一下我们教室前面外面盛开的玉兰花吗?课件出示:玉兰花已经开了不少了。(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孩子根据课前的观察,再结合作者的写法,不一会就有不少小手举起来了。有的孩子说得相当不错,如:玉兰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有的含苞欲放,就像贪睡的小宝宝,总也不肯醒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好像害羞的小姑娘,不好意思露出她那美丽的笑颜。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里面嫩绿的花蕊,层层叠叠的花瓣犹如公主的白纱裙,是那么高贵典雅。
再比如讲《荷花》第四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在引导学生读文后,我问学生:“看着美丽的白荷花,作者想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作者看着美丽的白荷花,觉得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朵。是呀!正所谓《庄周梦蝶》,到底自己是荷花,还是再看荷花,作者已分不清了,可见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已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也正显示了荷花的美丽吗?你能像作者一样,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出你对玉兰花的喜爱之情吗?学生思索片刻就举起小手,其中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说的: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玉兰花,穿着粉色的纱裙,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粉红的纱裙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树的玉兰花都在舞蹈。不难看出,孩子模仿的痕迹很明显,但也正是如此,让孩子有话可说,并说得生动流畅。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二、依托生活,捕捉素材
传统的语文教学容易将作文课与阅读课分开。其实不然,许多阅读课与习作,口语交际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老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教阅读的同时,进行习作教学。很多课文,或者文章段落,本就可以当做我们习作的范文。我们要善于提取这些课文中作者写作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心中有明晰的认知。
如《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童话体裁的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叫英英的小女孩,不想吃饭,想变成一棵树来逃避妈妈的催促,结果奇迹产生了,她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这棵树非常神奇,上面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接着小动物们住进了鸟窝,妈妈也住了进来,还把好吃的分给小动物们,看它们吃得津津有味,我馋得直流口水,但由于不会说话,小动物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说是我哭了,最后还是妈妈发现了我的秘密。想象丰富,充满了童真童趣,可读性特别强。教学这篇童话,我除了让孩子找出有意思的事情,感受作者想象的丰富,还让学生借鉴课文的思路,大胆想象,创编自己的童话故事。孩子都有美好的愿望,但是实现愿望后发生了什么趣事,就不能写具体了,更别提有趣了。我在讲解时是这样引导孩子的,英英因为玩不想吃饭,想自己变成一棵树,就可以不用吃饭了继续玩了,生活和学习中你有哪些不想做的事情呢?学生说了很多,如不想刷牙,不想写作业,不想睡觉,不想上课,不想看书,不想跑步,不想跳绳等等,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又接着引导,英英不想吃饭,但在鸟窝里的小动物在干什么?生:吃好吃的,妈妈带的是什么?生:各种好吃的,妈妈在干什么?给小动物发吃。爸爸在干什么?吃红烧排骨。我呢?馋得直流口水,也想吃。英英不想吃饭,但所有的人和事却都在吃,就连不想吃饭的英英也想吃饭了,多么有趣。你会这样来写吗?有个学生说:“我变成小鸟后,来到我的好朋友家,发现他们都在刷牙,我觉得没意思,就分到了口腔医院,发现因为不刷牙,正在拔牙的小朋友,她流了好多血,好吓人呀!说得非常有趣,想象丰富又合理。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故事里的人和动物及事情,生活中有吗?你见过吗?从而让学生明白故事中人和事都来源于生活,只不过有了神奇的魔力,孩子们在此基础上就能得心应手地去写自己的习作了。
在教学童话《宇宙的另一边》这个充满童趣的故事时,我让学生交流宇宙另一边的秘密时,和孩子合作读文,我读宇宙这边的景象,让孩子读宇宙那边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宇宙另一边的景象和这边刚好相反,是这边的倒影。接着引导孩子,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作者先写这边的景象,再写与这边相反的景象,掌握写作方法。为了让学生体会其想象的大胆和神奇,我让这些神奇的想象罗列在一起,让孩子去读去悟,让孩子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那里也有,但却和我们这里不一样,很神奇,能走会跑有生命。还有三到六段关于宇宙另一边的描述都是用问句来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好奇。接着让孩子们去试着像作者这样运用对比的手法去描写一种事物在宇宙另一边的情景,学生说得特别有趣。如:宇宙的这一边,小草是不会开花结果的;在宇宙的另一边,它会不会像花朵一样随着不同的季节定时开放,会不会像果树一样高大而又粗壮,到了秋天结出各种各样的果实?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教材当中与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的亮点,告诉学生为何它就被称之为亮点,我们应该如何找出这样的亮点,写出生动有趣、具体详实的习作。
三、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阅读和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它根植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精华,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且实践也指明它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我一直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课本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一定要学会借鉴。著名大剧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词语达一万六千,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会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比如:学了“骄傲、奚落、傲慢、谦虚、轻蔑、懦弱、争辩”等词语后,很多学生在写人或事物时,为了让其特点更加鲜明,都用上了这些词语,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同样,读也靠写来促。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写的过程,事实上也就是对于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但跟学了数理定理再去解答习题大不相同,写不仅需要懂得怎么写,还要解决为什么写和写什么。写的过程在词语的运用,篇章的结构,都会受到所读文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有意识地从某一读过的文章中寻求启发和借鉴,然后去创造和写作。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用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这话很到位,如果放大到读写活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读写就是一种文体思维”,那么读写活动当然也就必须具有文体意识了。所以文体意识的渗透,并不是向小学生去讲解系统的文体知识,而是在读写的语文运用实践中,根据“需要”的原则,作有机、有度、有效的灵动介人,为小学生的读写活动作好“供给侧”改革和服务。读只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写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为了写去读别人的东西,就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自己的东西。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
文体意识的渗透,并不是向小学生去讲解系统的文体知识,而是在读写的语文运用实践中,根据“需要”的原则,作有机、有度、有效的灵动介人,为小学生的读写活动作好“供给侧”改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