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到底教什么》读后感
健康路小学 王元甜
读到蒋军晶老师的这篇文章时,我十分欣喜,因为我接下来的教学要进入神话和传说故事教学单元了,这篇文章对于新教师的我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读完之后,我对如何教神话有了一些清晰的思路。
首先明白神话是什么。蒋军晶老师开篇即明确地指出,什么时候神话。确实,我们必须要明白神话是什么,才能准确地教给学生。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故事。 神话起源于人类的童年时期。 在原始社会,先民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理解,认为是某种无形的神秘力量所致。对于这种神秘力量,先民只能感觉到,但看不见,他们就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构想它的形象及其活动,于是产生了神和神话。关于神话,马克思有这样的阐述:“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故事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和神话故事。
其次,蒋老师谈到,学生最应该从文本中感受的是英雄的牺牲精神。神话中的英雄,很多有强健的体魄,尤其是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有超人的能力,又勇敢、坚强,具有局超的智慧。 但是最核心的英雄特质不是以上这些,而是“信仰使命感、为正义不畏处"。因此,和孩子聊神话,最重要的是带领孩子感受“责任、使命”等核心英雄特质。神话中的“神”却有着牺牲精神。
最后,多体验“神奇”,没必要纠结“真假”。小学生,面对绚丽的想象,一般不会从科字利逻辑的角度较真它的合理性,例
如最初的世界为什么混沌一片呢? 盘古怎么可能趣长越局,直到顶天立地呢?石头怎么可能把天补上呢?文成公主怎么可能把山背起来呢?这些问题深究有没有意义呢?也有意义。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问题很“傻”,这些问题是“科学”与“神奇”发生冲撞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神话故事虽然不多,但神话就像青草地上璀璨的明珠一样吸引着天真的孩童,研究神话故事的教学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神话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奇特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等。我认为神话类语文课堂既要上出神话文体的特点,又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要寻求两者的完美结合,上出“神话与语文味”。
凸显神奇,抓住特点。神话给学生提供了梦想的众多形式,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所有神话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居所。神话的一大特点,就是想象丰富。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神话故事要细读的并非那些描写优美的句段,而是具有神话特点的词句,这些虚化夸张的语言,和神话神奇的夸张与想象的特点相吻合,是最值得细读的。
把握故事性,发展语言能力。故事性强是神话故事文本的另一个特点,我觉得在教学中不能断章取义,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如《女娲补天》,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孩子们把这个神奇的故事简要而完整地说一说,帮助孩子们理一理“女娲补天”的整个过程。在课文教学的最后,让学生讲述“找石——炼石——补天”的故事,这样学生整体了解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发展的神奇合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感受人物形象,渗透价值观教育。神话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因此准确解读神话人物形象是又一重要教学内容,它可以促进学生体悟人类永恒的重大话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希腊神话《普多米修斯》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不惜牺牲一切为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通过学习课文第五段落:“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是我绝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让孩子们找出他承受的“各种痛苦”后,再来读读这段话,再让孩子们写一写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这样普多米修斯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甘愿为人类献身的英雄形象牢牢地树立在孩子们的心中了。
课外延伸,激发兴趣,教材只是个“例子”,所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中去,在一个更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