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童话对于儿童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激发了孩子的想象,满足了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孩子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童话故事”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故事的主旨是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新的统编教材更是收录了古今中外许多经典童话故事,让孩子喜欢阅读,爱上语文。那如何去教童话故事呢?看了蒋军晶老师的《童话到底怎么教》,我深有感触。
童话跟一般文学作品一样,是很复杂的,具备的特质相当多。如:想象的、怪诞的、梦幻的、奇异的、他世界的、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幻的、无法解释的,等等。如果教师对童话的特质的认识不是特别清晰,那么在教学中文体特征就不会很分明,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首先我们老师不能把把童话当记叙文一样教,只把童话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而童话本身的文学的、审美的价值,在童话课中却没有涉及,这样就太可惜了。其次在教学时不必纠结于童话故事的真假,这种追究真假的问题,对童话教学来说并不合适。童话故事中的真实,不再是正常逻辑上的真实,而是心理上的真实、情感上的真实。因此,倘若在教学中津津乐道于细究故事情节上的逻辑真实,就是对故事的损伤,破坏了童话特有的叙事风格所带来的魅力。第三,把童话概念化解读,只是简单地统一出一个道理,也欠妥当。童话是幻想的作品,充满夸张、神奇,跟实际人生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但童话的幻想其实是建筑在现实生活上的。也就是说,童话是通过变形的人物,应用夸张、超现实的情节,反映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因此,童话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有关系的,它常带有象征特质。如教材里《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故事,当我们在思考“这堵围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只是简单地统一出教参里的那个中心句——可以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就可惜了。其实,可以读出的东西还有很多。越是优秀的童话,越有发掘的空间,越能培养高级审美情感。
童话是要用来讲的,尤其是那些古典童话、民间童话,他们来源于民间,取材于生活,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朴实,让孩子自己去讲一讲,可以说是意义非凡。但我们的孩子很少讲故事了,我们在课堂上一般就是让孩子拿腔拿调地读,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多种方法让孩子去有感情地朗读,就是不给孩子讲,就是不给孩子说,孩子怎么会讲呢?怎么会自然、随意地去发挥,去想象呢?怎么去体会童话故事那真挚的情感,那瑰丽的想象呢?为了让孩子学会讲童话,我们教师要先给孩子讲述童话故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必须得有许多的故事,张口就来,随时能讲。这样你的孩子才会喜欢听你讲。我们要给孩子讲那些经典的童话,因为它们故事感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尤其是那些开头和结尾有固定模式的故事。比如一开头就是“从前”,虽然简单,但一下子就让孩子带到了过去,孩子特别喜欢听。我们还要给孩子讲那些结局美好而又光明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结尾千篇一律,由开始就能猜到结果,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但孩子却百听不厌,这是因为这样的故事能让孩子获得充实感、满足感、幸福感。我们还可以给孩子讲带有数字“3”的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主人公一般要经历三次磨难,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童话故事中最常见的经典结构。我们在给孩子讲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提醒孩子相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在哪里,新添加了哪些内容,时间长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明白这种结构特点,也会自己讲述故事了。
童话故事教学还可以让孩子表演,让讲台变成舞台,让孩子尽情发挥创造,感受童话故事的魅力。我们如果在教学时,能在轻松随意间带领学生领略经典童话的美好,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享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度阅读的愉悦。让孩子能自然、轻松地讲述童话故事,创编童话故事,我们的童话故事教学就成功了。这也正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