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有感
周志贞发起了2019-12-25
0
回复
28
浏览

我最近一直在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枯燥难懂,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就觉得言之有理,字字珠玑。这本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对文体的意识模糊,到现在的强烈认同,它就像一盏明灯,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就周一贯先生写的《习作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一文,谈一下自己收获和启发。

读了周老先生的书,我才对 “文体”有了系统而又全面的认知。何为文体?《辞海》的解释是“文章的体裁”。具体地说,文体就是对文章和文学作品样式的总称。无论是文章还是文学作品,内容不同,形式上就会有不同的体式。而将众多文章作品按其性质、特征是否相近归成若干大类,就成了“文体”。现行一至十二册的课文,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韵文类和散文类。韵文类以儿歌、儿童诗、现代诗、古诗为主体。散文类比较复杂,可分为“文学性散文”和“非文学性散文”。“文学性散文”种类繁多,主要有寓言、童话、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散文、小说、剧本和科学文艺,包括科学童话、科幻故事和科学小品,。“非文学性散文”则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选择这样广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读物的阅读及运用能力。

文章或文学作品必须”即体成势”,来不得半点粗疏大意。可见,无论读解还是撰写文章、作品,不能忽规“文体意识”。什么是“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有一种自觉的关注,而且应成为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综合的语文素养,当然也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础的专业能力。文体意识的渗透并不是向小学生讲解系统的文体知识,而是在读写的语文运用的实践中根据“需要”的原则,作有机、有度、有效的灵动介入。语言文字运用中,根据不同的言说目的和性质,采用不同的语体,即不同的话语体系风格,,是评价语言文字运用是否得体、有效的重要标准。让学生识别、掌握不同的语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体与文体有着密切关系。如记叙文采用的是叙述语体,要求准确、具体、清晰、有序,必须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说清楚。议论文属议论语体,强调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和说服力。说明文常用科技语体,对语言的准确、清晰、简洁要求很高,务求“说”之确实能“明”。应用文则取事务语体,强调应用目的,用语务求简明、扼要。文艺性作品,当然得用文艺语体,要语言形象、生动、风趣,有极浓的生活气息。即使同一语体,不同体裁的作品语体风格也会各有特色。如同样是文学作品,诗歌语言重韵律,富有音乐性;戏剧语言要求富有动作感;而故事语言则要求口语化,等等。这些文体知识,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心中有数,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有意无意地在教学中渗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做到心中有体,言之有体。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头大;同样作为老师,也怕教作文,不知道怎样教才能让孩子会写,爱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尴尬话题。作文到底难在哪里?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难在成“文”上。也就是写成的必须是篇有头有尾的、有立意、有结构的文章,而且还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当然是勉为其难了。现在新课标将低年段的作文称之为“写话”,这就大大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写话”写的是“话”,而“话”是三岁的孩子都已掌握的口头表达能力。进入小学,掌握了文字工具之后,学着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就不是一件难事儿了。而且还能享受用笔“说话”的快乐。在小学阶段,读写活动应分五级:从口语到书面语;从韵文到散文;从“故事”到“情节”;从“形象”到“意象”;叙事在先,抒情,议论在后。这正反映了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仅是儿童文学分组的规律,也是儿童写作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不要对孩子的写话及习作增加难度,不要在篇幅及内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要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孩子自主选题,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孩子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孩子写想象中的事物,让孩子易于动笔,乐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第一学段的“写话”起步很重要,写的是一句或几句话,不成篇章,自然不必辨“体”。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画面内容就是最好的写话的“扶手”,学生能言之有物。“看图写话”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自信心,为打好写作基础,及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看图写话”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就更要重视“看图写话”的教学。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要通过对孩子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口头表达、书面写话几个环节的训练,让孩子有话可写,有处下手。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的写话及习作活动中,不管是从教材对写作内容的系统安排,还是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设计引导,以及学生的写作实践,都离不开与“文体”的联系和对照。我们教师更需要自觉地去走进文本范式,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心中有体。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