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学校请市教研员吕老师来给老师们搞讲座,吕老师说在一次测试中,有一名老师因不熟悉教材,在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预案时这样写到:揭示课题;初读课文、字词教学;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结作业。吕老师评价说,这种套路教学不可取,一个语文老师面对所有的课文如果都这样教,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阻碍我们的专业化成长。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时,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固步自封。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看似上了数百上千节课,其实只教了一堂课。常言说“文体有别,教法各异”,其实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那么,什么是“文体”呢?“文体”的分类十分复杂,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文学体裁讲,它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类。从文章作品讲,它又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当我们有了文体意识,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才能生成多样有效的教学设计,催熟教学百果香。
增强文体意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仅要对文体的内涵和演变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明确甄别哪些文体是自己的教学范畴,中小学主要涉及哪些文体呢?《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其次,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单元教学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许多名师积极探索,或通过重组让选文按体归队,或通过添加置换让文体成群结队,或借助群文阅读让文体焕发异彩。比如注重言语智慧的薛法根老师就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以苏教版三下的内容为例,薛老师将8个单元26篇课文组合成了6个教学单元:事务类记叙文、事件类记叙文、人物类记叙文、事理类记叙文、科普童话、诗歌。重组后单元篇数不足的我们还可以增添篇目,在本册书中只有两则寓言《揠苗助长》《鹬蚌相争》,我们就可以补充几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组成中国寓言故事单元。
最后,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书中列举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文。蒋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凸显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和文体表达特色。教学内容只选取了两个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教学时蒋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将单篇的故事拆分为若干个故事,二是在情景中讲解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三是练习讲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学习感受课文的个性价值——(以这篇课文来讲),就是从文成公主进藏的神奇情节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瑰丽想象、浓郁情感。其次,由这一篇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性特征——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言语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会不拘泥于零敲碎打,内容的确定会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会教得轻松,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能教得深刻,不浮于面,他们会以文本为切入点,抓住文本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设计出独特的及教学设计,从而落实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催熟教学百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