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充满了童心、童真、童趣、童性, 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通俗易懂,孩子们非常喜爱,儿童就是天生的诗人。然而,在教学中,我对儿童诗的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惑,不知道教的深度该如何,该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读过周一贯老师《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中对儿童诗教学的建议后,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
我们天然地愿意接受让孩子们诵读唐诗、宋词、小古文,甚至诸子百家,而对难易适中、内容新鲜、富有童心童趣、节奏鲜明的童诗,却没有足够重视。但我们的教材对儿童诗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一二年级教材,儿童诗(包括儿歌)可以占到阅读篇目的40%左右。
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呢?书中的王奕颖老师提出:
1是适合诵读。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它首先是诗,它是用富于感情的、凝练的、有韵律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来看看人教版第一册《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诵读这样的儿童诗,简单而充满乐趣。
2与儿童生活接近。诵读韵文,对儿童而言,是一种乐趣。但吟诵一首不知所云的韵文,终究是不能提升他们对于文字的兴趣的,所以我们需要很好地在诗歌之中加入他们熟知的生活。儿童诗,顾名思义,与成人诗歌的最大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诗歌中依托了儿童的生活。
例如林武宪老师的《影子》: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写的就是孩子眼睛里的奇妙场景。这种场景,大人未必还有好奇心和闲情逸致去关注,但却是孩童世界的重点,这样的诗势必是会引起孩子的关注的。
3语言简单却精粹。儿童诗中较少出现生僻字,那些常见词汇通过巧妙的安放焕发出了诗意。
4比较雅致,富有情趣。
那么应该怎么教儿童诗呢,作者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给予了指点:
因为儿童诗是适合诵读的,教材里的儿童诗,短的三五句话,长的也就十几行百个字。诵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比如在我们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这首儿童诗时,一些押韵的文学概念未必要点明,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读出整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儿童诗追求浅白、通俗,但这种追求是相对于成人诗歌而言的。与一般的记叙文章比较,儿童诗里还是有很多精妙的结构、用词,很多细腻的情感,很多丰富的意境,读诗仍是一个微妙、难以定义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直接更明确地体会到我们的阅读思维,我们可以考虑尝试“大声思考”。所谓“大声思考”,就是把原本无声的快速的复杂微妙的思考,放声说出来,这是一种向学生作直接、明确的童诗阅读示范的方式。
如果你所教的儿童诗表达很有特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来借鉴。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创作方法后,不要框定学生思维,要力求多变新颖。并且要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细腻的感受与深切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的。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童年的时代就是诗的时代,在他们的眼里:“太阳是一个永远用不完的红线球”,“萤火虫是一个不小心烧着了短尾巴的小马虎”,“云是会走动的鞋子”, “风是树的梳子”,“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 著名诗人金波先生说过:“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童真、童趣集中反映在儿童的言语上,连缀在一起的儿童语言就是一首精美的诗。孩子的童年需要用诗来滋养。
儿童诗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富情趣,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有其独到之处。这将成为我们继续探索研究的又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美的儿童诗从学生的笔下流泻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