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
贾青发起了2019-12-29
0
回复
13
浏览

在认真阅读周一贯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后,我对语文教学中一直模模糊糊的文体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文体教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课例,让我受益匪浅。

如何根据课文文体特点确定“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书帮助我们总结梳理有关研究成果,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解疑释惑,让“关注文体”的课程理念落地生根, 对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开展备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何谓“文体”呢?“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总之,作者提笔为文,因内容和形制特点的不同文章会呈千姿百态,内容和形制特点相近的作品被归为一类,形成分类的文体,但因为文体分类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分类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只能是相对的。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很多时候,文体分类的关键还在于变通。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可以包装、一厢情愿的产物,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而自然形成的产物。

而文体意识指的是人们在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它具有主体性、导向性,直接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

现行教材基本上不以文体类别编排,如诗歌单元,童话单元、小说单元等,而是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划分不同的课文类型。以前的人教版统编教材有“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读写例话”习作例文”,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也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学课文”类型区别。文中提到,这样编排教材,往往容易忽略课文的文体特点。其实,按类型训练与区分体裁并不矛盾。只有认清体裁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分类训练。

作者给我们举出相关的例子: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是以“初识鲁迅”为专题安排的,四篇课文分属不同的训练类型。第一篇《少年闰土》是小说,节选自鲁迅的短篇《故乡》,难度较高,作为精读课文处理。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回忆录,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也作为精读处理。第三篇《一面》也是纪念性回忆文字,写阿累(当时的一位青年)与鲁迅有过一面之交,却从此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作为“略读”处理。还有一篇是一首现代诗,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也作“略读”处理。以两篇精读、两篇略读的能力训练为经,以小说、回忆录、诗歌的文体配置为纬,体现出同主题下不同训练类型、不同文体的”“多角度”搭配,有相得益彰之效。可见使用能力训练类型为主线编排的教材,不会影响我们对文体特点的关注。

从文体角度考虑,课标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和定位:低段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和古诗为主,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提出了阅读理解方面的要求,高段分文体(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文)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激趣导入-初读课文-识字感知-梳理文意-品读课文-小结作业这样固定的模式,不论何种文体,都能采用这样固定的模式,长此以往,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倦怠感,而书中提出“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文体的不同,来设计各有特色的课堂,不能故步自封。文中的这些建议让我醍醐灌顶,使我对不同的文体有了大致认识,并开始试着摸索不同文体的文章应该如何教、教什么,以及要考虑这节课,我要让学生们学会什么。

教师有没有文体意识,决定了阅读教学能否走上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正途。解读文本,不可缺失文体意识:读写目标的定位需要渗透文体意识;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渗透文体意识;学习方式的选择需要渗透文体意识。总之,文体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的必然诉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