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其中对蒋军晶老师的《童话到底怎么教》一文印象深刻,也由此引发了我在童话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认识童话模样,把握童话特点。
1.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确立了儿童作为童话阅读的主体地位。所以,童话语言风趣、幽默,有游戏色彩;主要以儿童感兴趣的动植物、儿童作为主要角色;突显爱、顽童与自然的主题。事实上,如果一个成人一直葆有童心,也会对童话感兴趣的,为儿童而写,亦可作为童心而写吧。
2.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方式,这是童话的主要艺术特征。故事情节完全虚构,脱离物理的空间,没有时间的阻隔,完全通过幻想另造一个新奇浪漫的世界。而没有人可以质问可不可以,合不合适。然而,这幻想又是依据内心真实的愿望与诉求。如此,童话便是在以不真实表达着真实。
3.以故事为主要叙述内容,这是童话的核心。没有故事就没有童话,作者让角色在故事中经历,以此来反映儿童生活,观照儿童内心,同时也给儿童以知识的了解与智慧的启迪。
二、童话教什么
抓住童话的特点,那么,童话文体的课就要有童话文体的意味。教什么?可以用十二字来总结:“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交流感受。”具体说来,应该是:
1.学童言童语:低段教词式、句式和语式;中高段可分角色朗读,表演,让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言语规律。
2.抓童话情节。一抓主要情节;二抓情节结构;三抓人物形象。
3.悟童真童趣。将儿童带到故事中,以主人公的角色游历,实现移情换位,探索问题。
4.促儿童想象。在朗读、理解、讲述和体味中想象,以想象的方式发展想象,在想象中体味童话的幻想精神。
除此之外还可以加一点:品童话意蕴。中高年段的孩子正在认识世界,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伴随着成长的经历,他们会慢慢形成对人对事对现实的观点与看法。可以借助童话里的一些积极阳光的意蕴帮助儿童完善人格,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
当然,“教什么”的话题,不能只停留在文体特点上,不能只看文本的原生价值,还要把它放到“这个单元中”、“这个年段中”、“这套教材体系中”和“课程标准中”去考量,还要依据年段学生的认知状态,依据“这一个班级”的学情作出调整,才能找到文本准确的教学价值。然后依据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三、童话怎么教
1.经常使用“读”的策略。童话教学中的朗读不同于其他文体,朗读时接近口语,需采用适度夸张的口吻,根据人物特点,使用不同的节奏、音量、速度对不同的人物进行区分。
2.有效使用“说”的策略。从童话起源上讲,民间童话就具有口耳相传的特点,具备“容易记忆”的特征,有想对固定的叙事程式,利用这些特点对学生进行“说”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复述能力训练。
3.整合使用“比”的策略。引导学生整合过往童话阅读的经验,使用“比”的策略,展开深刻、细致的阅读,进行故事类型的比较和归纳,提升学生对童话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加深阅读体验。
4.准确使用“写”的策略。以文本为支点,构造心得想象空间,改编、创编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适当使用“演”的策略。让学生走进童话,融入童话之中,体验童话的形象之美,通过角色扮演来完成对故事内容的解读。
童话,是学生最喜欢读的故事,只要在教学中选用有效地教学策略,定能让学生走进童话,享受童话的乐趣,真正地感受童话的独特魅力。
童话里可能有温馨的相遇,可能有含泪的微笑,也可能有深深的忧伤。但它总是牵引着孩子心灵走向纯净,走向真善美。正如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说的:“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教学中,要带着儿童慢慢地、静静地去体味、去唤醒,让儿童真正领略到童话之美,在童话里遇见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