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许昌市郊辛张小学 刘秀娇
一个阳光正好的下午,我和《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不期而遇。
这是我加入名师工作室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像八戒捧到长生果一样,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囫囵吞枣似的把这本四百多页的书读完了。也仅仅是读完而已。
这本书是迷人的。上篇有理性探索,似绿绿的叶子。下篇有课品谱系,如朵朵芬芳的花朵。
在上篇理性探索里,“文体”一词像块磁石一般,紧紧地吸引着我的思绪,让我不得不跟着思考,文体是什么?文体回归,我们应该怎么做?
《辞海》里对文体的解释是“文章的体裁”,像裁缝量体做衣一样,我们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有强烈、清晰的文体意识,才能教好语文。小语文,大世界。歌德曾经说过,艺术作品的内容人人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却对大多数人是秘密。语文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根本在于将文体认知渗入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之中,处理好听说读写与文体的潜在关系。也只有认清文体特点,才能更有效地分类训练。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区别。如阅读教学除了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即语言的表达形式。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周一贯老先生告诉我们,文体分类关键在于变通,若拘泥于先人体制或死认一种法式,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无异于作茧自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于读写了。总之,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要有文体意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对文体的辨识不是绝对的,不可过于拘泥于此而难以自拔。
曾几何时,“淡化文体”成为主流,大家对文体知识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小学语文教师文体意识日渐淡漠,研读教材把握目标的专业功力也日渐退化。新《课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由此引发了对语文教学目标、内容、加之、策略等集体反思。大家普遍认同,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不是学习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是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并进行运用。那么,文体回归后,我们应该怎么做?书中黄莉莉老师说,第一:要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中小学文体分类需要重新厘清,明确界定。第二:要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教学单元。依据文体将现有的教材课文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以文体为核心的课文单元,实现一类文体一个单元的类篇教学。第三:要把准文体脉络,畜类旁通渐成系统。“语文无非是个例子”,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学习感受这一篇的个性价值。其次,由这一类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同特征。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内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言语能力。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自觉的文体意识,清晰的文体认知,准确的教学定位,有效的教学实施,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期望以文体为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走出散乱、碎片化的既往,走向有序、系统化的未来。
我想,每一位老师都被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金缕衣。如果她还想在课堂上有那么一点点追求,完蛋了,那她还非得学会个三头六臂的本领不成。正如我们李书记说的,语文老师要掌控课堂,就要把自己变成“如来佛祖”,就必须要大炼“内功”。我们和《小学语文教学大观》只是个美丽邂逅,想要与之翩翩共舞更需日夜兼程。
我的这本得来之宝,就是我练功的第一步。
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变成“如来佛”的那一天,但我会一直走在“修炼成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