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刘秀娇发起了2019-12-29
0
回复
12
浏览

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许昌市郊辛张小学 刘秀娇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都说读书是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的过程。如果说第一次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是囫囵吞枣,那这次我愿意“细嚼慢咽”。

关于上篇的理性探索,共有三十三篇。其中我被张幼琴老师关于“第一学段科普文的精准定位和靶向训练”中的观点深深圈粉!她主要从第一学段科普文的精准定位和靶向训练向我们分享了该如何精准定位第一学段中的科普文。1、从文章体裁精准定位。文体是对文章的类的规定,体现了某一类文章的共性。把这类文章称为“科普文”,是从内容角度的统整,而非文章体式的划分。不同体裁的文章体现的是不同的阅读价值和教学定位。2、从儿童本位精准定位。首先,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生活经验,不宜过早抽离出科学术语;其次,宜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展开教学。3、从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科普文一旦编入语文教材,就被赋予了相应的学段和教学功能。我们必须对照课程标准,努力体现第一学段的靶向目标。

关于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它的学段目标和教学功能,张老师从语文本体、语用价值、体验途径三方面来谈。一、坚守语文本体。进入语文教材的科普文,首先应该姓“语”。1、以识字教学为重点。教学时可以与文体中的科学知识、教材插图相整合。2、以句的教学填空白。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无论是读还是写,都要从“句”的训练着眼,与第二学段“段”的教学相衔接。二,坚守语用价值科普文,往借助生动有趣的形象、有情趣的语言、理清晰的表达来说明科科学知识教学知识,教学要引导积累和运用文字,提升语用能力,品读用词的准确性。第一学段科普文中有不少是科学童话,这是儿童较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如果我们过早的抽离故事,那么将错过这个最好的机会,因为儿童吸收童话故事的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幻想想象,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远比囫囵吞枣单一的科学知识。科普小品说明事物按一定序列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他的教学价值,还可以从梳理文章说明事物的内在顺序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说话写话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体验途径科普文讲的是科学知识,循序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把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时,不能只是授受,注意身体力行的体验。

从科普文的精准定位到靶向训练,从文体细分到目标定位,从语文本位到体验途径,这是实现科普文教学难点突破的奥妙所在。

文体意识。文无题不立,学无体不灵。引导学生认识文体,逐步形成文体概念,并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学习不同的文体表达方法,对学习语文是有大的裨益的。

李镇西老师说:“我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其实不单是李镇西这样的大家,我这个平凡的郊区老师,也有这样一种情怀,我也愿尽所能地将自己的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有深度。这段有《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相伴的日子里,我的语文课堂变了没?我在问自己。

教师的生存,应该是一种智慧生存,教师应该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我愿自己是其中默默的一株。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