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有感
许昌市郊辛张小学 刘秀娇
心求通而自奋也!阅读真的可以影响人。
我就像一个海边嬉戏的孩子,偶然发现一堆五彩的贝壳,顿时被深深吸引,于是,停下脚步细细把玩,竟然发现奥妙无穷,进而发现那原本就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抑制不住地把他们串了起来,形成了一串文字项链。
从与《小学语文教学大观》邂逅之后,我便时时被她吸引,捧起她,如同和自己一位知心好友聊天一般温暖如春。
本书下篇当中,有曹爱卫老师《在阅读中享受魔法世界的乐趣》分享的有关绘本课教学,使我收获颇丰!
我们常说,语文课要依从文文体而教。童话要教成童话,小说要教成小说,戏曲要教成戏剧。这实际上要求老师要有把握文体的能力。曹老师重在引导儿童掌握基本的绘本阅读技能和方法,学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论、连结和整合,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意义,鼓励儿童通过身体,采用各种表现形式,把自己阅读的体会、感悟、联想、想象等发表出来,以发展他们的阅读策略、想象力和思考力。也就是说,我借助绘本开展的“创意写话”是基于阅读的写,是孩子进入故事“深处”的一条路径,是心灵触动心灵后的一种敞开,而不是为了“练习写”而写。
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说到:“一本图画书(即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我创意读写点的选择,就是从“文字”、“图画”以及那个“高高在上的故事”三个层面去挖掘的。高高在上的故事,是儿童阅读后自己构建起来的故事。每个人读完一部作品,最后留在心里的都不会是同一个故事。这是我的理解。
讲故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作者描述,把文字直接转换成语音,讲者不添加自己的语言。还有一种是讲者根据故事情节和画面内容,适当添加语言,以便听者更好地走进故事,增强理解和领悟。在讲述绘本故事时,我一般选用后者。添加的语言,有时是我根据情境补充的,有时是让孩子们来根据情节发展来创编的。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们走进故事,产生共鸣。
成长最快的路径,就是多与名家对话,聆听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受他们的修养学时之后,我会发现自己的短板找到前行的方向。回想我教这篇课文的语文课堂,回忆学生的听课效果,往往是我尽力将我的,而学生也认真听他所到的,但是效果却总不尽人意。所以,某种程度上,我并不会上语文课。什么是会爱自己的学生呢?就是科学地基于学生需要的爱——“因文体而教”。
曾小明说,元·圆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寻找教学的元点,立足于教学的起点,教每一篇新课文,都要和学生一起寻找学习的元点。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检测学生课前认知状态。他在讲《牛郎织女》这篇课文时形成了三种思路: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对照阅读;《牛郎织女》与其他民间故事的对照阅读;《牛郎织女》与中国古代关于牛郎织女的诗词歌赋的对照阅读。并跟学生商量,选择了第一个思路。课堂上学生带来了三种版本,通过比较,学生的是非观、审美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就像曾小明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感悟是深刻的,这种快乐和深刻,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对课堂学习基点的准确把握。因为有了元点,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得到了训练;更可贵的是,踏入课堂之前,学生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这,也是正是我所追求的。
书中还有太多直触我内心的观点和需要我学习的理念,一切的一切都将化为纸上的文字、心中的名言、行动中的一盏明灯。
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倡导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从这个角度讲,与其一味模仿名师讲课方式、执着于背诵名师的授课教案,不如从最根本的成长路径开始,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够见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本《小学语文教学大观》不仅从理论和实践上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还留给了我无穷的思考。正如领略风景一般惬意。某种程度上,这些名师就是一处处不同的阅读风景,或粗旷或细腻,或壮观或绮丽,或起伏跌宕或静若止水,但都是一种震撼、一种启迪。
优秀的教师不会只满足于课堂的精彩,名师的成长必然伴随对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在日常琐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剔除思想泡沫,沉淀理论精髓,是我们要思考的。
记得吴正宪老师说过,对他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这样想来,我比他还要幸福!因为我在教书、读书的同时,还有一个浸润着书香的名师工作室的家。
感恩相遇,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