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设计语文提问,培育学生思维品质
李琦发起了2019-12-30
0
回复
16
浏览

适度设计语文提问,培育学生思维品质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李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关于阅读教学,课标要求: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可见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呢?笔者认为,适度设计课堂问题,是培育学生思维品质的最佳途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的尝试。

一、努力营造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语文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话语、宽容的态度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例如:教师在讲授《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当教师询问学生“宠儿”这个词语为何在此处加上双引号时,课堂上出现冷场。教师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回忆双引号的作用,并让同桌结合上下文交流 。几分钟之后,教室里响起了学生的回答声。

二、适度设计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激励学生深入思考

现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孩子们的学生往往是肤浅的滞后的,缺乏深度的有价值的思考.长期以往,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品质不可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在多文本教学中学会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毫无疑问,设计合理有梯度有价值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有力支架。例如:教师在讲授《青山不老》这一课时,当学生回答了文章的第一段也表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后。老师又提出了更有深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为何那这一段放在第一段 ,有何用意?这个问题激发了享受无限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

三、及时体现学法的评价,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教法转换。“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这也说明新理念下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因此,评价不仅要及时准确,而且并还要体现出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受到启发,逐渐领悟到学习的方法。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慈母情深》中母子对话那一部分时,我先让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接着故意评价:“母子离得那么近,你们声音那么大, 为什么?”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发现了“震耳欲聋”这个词语,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学会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深入思考。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