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人类优秀文化长河中的宝贵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它篇幅短小,却生动有趣。对寓言故事的学习,无疑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积淀文化,汲取人文精髓,提高道德规范能力。那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寓言教学应如何把握呢?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读过这篇文章,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见。
正如蒋雅娟老师提到的,读寓言故事,学生最先关注的是内容情节:它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遵循学生阅读规律,本课教学应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故事内容。而且,成功的教学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融入课文,唤起学习的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1、形象有趣的导入设计。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先播放视频,剧中人物那可笑的打扮、夸张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一下子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进一步了解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诙谐幽默的朗读示范。范读可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寓言时,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与语言特点,教师选择或幽默或诙谐或夸张的语气示范朗读全文,能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
3、身临其境的模拟表演。在熟读课文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的表演,能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人物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充满热情,并能在表演中领悟课文的含义。
小学阶段的寓言故事看似通俗易懂,但字里行间却隐藏着深刻的寓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通读全文,从课文的多个方面思考寓言的寓意。
1、从题目处感知寓意。有些寓言题目本身就是寓言内容高度的概括。只要弄懂了题目的意思,也就大体地感知了寓意。
2、于首尾处弄懂寓意。在寓言故事中,有的作者往往会在开头写几句暗示寓意的语句,有的会在结尾处加上一段简要的议论,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把握到故事的讽刺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语句,抓住这些言语精辟、思想集中体现的关键段,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
3、在联系实际中深明寓意。寓言故事往往是抓住社会上某些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加以夸大与渲染,借此用来对照世界,影射生活,让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加以串联,从中得益。因此,在教学时,要把寓言里的人物或事件与现实中的人与事加以比较。
三、 循文习言,落实“练”字
1、在概括、复述中实践语言。寓言故事短小精炼,非常适合进行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内容的训练,在概括与复述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实效性。
2、在补白、续写中实践语言。寓言故事有很多的“留白点”,这些“留白点”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进行言语实践的良好素材,我们可以设计续写、插写等练习。
四、循文而拓,落实“展”字
1、以篇带篇。由一篇寓言带出一篇历史典故,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2、以篇带本。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阅读这些课外读本,使语文知识纵横渗透。
寓言是一种讽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优秀的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诚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寓言教学的方法只有依纲扣本,循文而教,从学生的兴趣、文本的特点出发,加强语文能力的实践,拓宽寓言故事的阅读面,寓言教学才会自然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