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选入小语教材的小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考虑教材的容量,篇幅长的小说,采用节选的方法。为了适合教学,有的还对原文作了改写。小说有三个突出特点。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揉合,使之典型化。
小说教学能够提升个性解读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人格修养,升华人生境界,深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小说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性文体,在教学中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认识教材中的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小说是体现生活的一种手段,是人类为了赞美或贬低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方式。它是一种艺术,而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所以说小说也是源于生活的。小说家们写作的初衷往往是为了创造出一种自己所喜欢或向往的生活,但却往往又不得不面对现实,所以说小说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但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小说中找到真正的生活,而生活却不同,你永远不可能猜到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生活多变又多元,有无限种可能,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如果把每个人的一生比作小说的一个章节,那么生活这本大书永远没有终结。二是以人物品读为中心展开小说教学。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解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加强诵读,品味人物,感悟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细微之处,使学生产生心理和情感的共鸣。揣摩细节,认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丰富性,复杂性,体会人性的多维性。 剖析小说的环境。在想象和联想中感受小说的艺术之美,想象和联想必须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从情景再现,延伸揣摩,和情感融汇三方面入手。
延伸续写法,对一些结尾含蓄隽永的小说,续写故事。一是模仿法,对小说的某个细节或突出特点来进行仿写。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按照写作背景、划分段落、概括层意、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形象概括、艺术特点逐项讲解,把整篇小说搞得支离破碎。虽然有些教师口才很好,一上讲台就滔滔不绝,且绘声绘色,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却在一旁静听──思维停滞,这充其量是代读。这种讲授法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并无多少收获,而且在客观上也养成了依赖心理。小说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小说教学应重视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小说的阅读鉴赏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的导读艺术就表现在善于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能够相机进行点拨,以及对整个课堂节奏的有效调控上。
小说的教学还要注意扎根语言教学。从文体的特点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它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叙事是干,形象是果。有时候教师见了这种形象之“果”就忍不住要从学生嘴里抢过来,自己津津有味的吃下去,结果小说课成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小说教学要扎根语言教学就要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力交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还有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习如同登高,给学生一根绳子,让他们自己爬上去。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教学中不光需要匠心独运的构思与设计,更要有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教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他们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体性的充分而真诚的尊重与关怀。小说教学还要让学生读出他们的个性来。人们在现实中是有很多无奈的,无奈之一就是人在现实中的活法不只是一种。你选择了这种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千百种活化。小说则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体验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因为文学是引领人走向真善美的艺术形式。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理想的小说阅读境界大抵如此。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就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