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读后感
贺淑敏发起了2019-12-31
0
回复
27
浏览

最近,通过阅读周一贯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周一贯老师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很多时候,文体分类的关键还在于变通。

语文教学的风格,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而自然形成的产物。自然与质朴,是语文教学风格的应然。自然,是从文体探寻语文教学本真;质朴是从文体实现语文教学本真。

自然,就是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文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

质朴,即朴素,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少一点花哨,多一点本真的专业自信。质朴的教学,首先要有效,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其次要有一定的教学效率。所以“质朴”是相对于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而言的。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就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提出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

文体线索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时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在设计群文阅读时,常以文体特征为议题组合群文,比如致力群文阅读的蒋军晶老师,他的经典课例《创世神话》就选用了个不同民族地域的创世神话,学生通过连续阅读这一类文章,在求同、存异、整合、判断的阅读策略指导下,发现了创世神话的神奇密码,体会了其中写作的奥秘。

还要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书中列举了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一文。蒋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凸显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和文体表达特色。教学内容只选取了两个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教学时蒋老师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将单篇的故事拆分为若干个故事,二是在情景中讲解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三是练习讲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学习感受课文的个性价值——(以这篇课文来讲),就是从文成公主进藏的神奇情节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瑰丽想象、浓郁情感。其次,由这一篇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性特征——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言语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就能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言就能准确,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能教得深刻,肯定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抓住文本写法形式上最大的亮点和特点。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