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读到由周一贯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时,从其对散文教学的看法中深受启发,也为我以后对散文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该书从理论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系统讲述了“小学语文文体教学”方面的诸多内容,其中又重点精读了有关散文方面的章节,使我对散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有较多地感悟。
散文的特点是文学性强,取材广泛,结构灵巧,手法多变,语言凝练,篇幅短小。它面对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彰显时代风尚,给人以精神滋养和美感享受。另一方面,它又确实十分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语汇,发展语感,开启思维,提升文学素养,提高阅读能力。就写作教学的角度说,散文还可以起到常用文体的示范效应,帮助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想象、培育美感、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基于以上特点,让我明白,散文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之大、范围之广。
一、感受散文之“兴”
我们通常以“文散神不散”来形容散文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散”也就是进入作品的素材之宽泛,大至天文地理,小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亿万里,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
这些散文既充满了童真童趣,又贴近孩子们熟悉的生活,让他们从散文中感受美、触摸美。
二、赏析散文之“言”
有人把散文称之为“美文”,因为它的那种美的意境,正是凭借了语言的美来体现的。所以,散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功力,给这种文体的教学赋予了更高的语文价值。比如《秋天的雨》,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秋雨的特点: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这些如诗一般的语言,不仅让孩子知道了秋雨的神奇,也感受到了语言独特的魅力所在。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通过仿写句子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会在感受美的语言时,也能模仿写出自己的美文。
三、品味散文之“趣”
散文之“趣”,是要捕捉情理之间的那份情趣、理趣、意趣,它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引人入胜地伸张了作者的主旨,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通过看鸟动、闻鸟味、知鸟歌,来表现父亲对鸟的喜爱,同时感染到“我”,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这一主题。这种“趣”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文本,与生活对接,从而提高了自己对生活中美的认知。
四、探究散文之“神”
从形散神聚中彰显文意,感悟文章的主旨。散文中的取材,都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最终的目的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种“形散神聚”的对立统一,无疑是散文最吸引人的地方。如《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文章用极其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刺猬偷枣的经过,读来不由得让人和文中的“我”一起感叹:这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学生在读到这些句子时,吸引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散文,就要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课堂上,要注重创设散文的独特学习氛围,如对文章的透彻理解、主旨把握、丰富联想、纯正音调等,让学生高度自觉融合到散文的意境中,使其深刻理解散文的“散漫性”和“丰富性”。
同时,要多布置学生练习相应的文章。习作过程中,我们要在学生习作思路上有针性地指导帮助。如布置学生写“秋天的校园”,我们可从段落结构上加以提示,首尾如何呼应,中间段落应从不同角度加以描写,语句上要善于引用诗词,词语上要多用形容词。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促进学生对散文文体及习作的把握,进而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引导学生欣赏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在欣赏语言的同时进行积累,将经典的语词、句式、结构、段落等积淀在记忆中,内化为一种底蕴。如对文中好的段落、语句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体会作者那种闲适、惬意的心情。同时,也要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散文中蕴含的特别的情感。
总之,散文教学的方向明确了,我会把这些方法应用到我的课堂中,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