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顾尔行在《刻文体明辩序》中说:“尝谓陶者尚型,冶者尚范,方者尚矩,圆者尚规,文章之有体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圆之规矩也。”也就是说一定的文体意识,对于写好文章至关重要。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当我们有了正确的文体判断,就能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风格,并不是可以包装、一厢情愿的产物,而是对语文本体的深刻把握而自然形成的产物。文本回归,我们该怎么做呢?从《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这一书中,我主要概括出来一下三点:
1、强化文体意识,明确文体教学范畴
“文无体不立”,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文体知识都是绕不开的基础。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文体主要是: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我们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就需要用文体意识贯穿、引导。比如描写人物的,续写故事的,描写景物的,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习作方法,需要给孩子加以区别。
2、突出文体线索,重组教材单元教学
现行教材大多是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组合的单元,特别“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般会分为“人与自然”“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科学精神”等专题。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童话”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童话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想象的能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重点是感受童话中生动有趣的形象。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塑造了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凄惨可怜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中牺牲自己、把方便献给大家的大树;《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见多识广、机智的青头;《一块奶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蚂蚁队长。教学时,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体会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
3、把握文体脉络,触类旁通渐成系统
语文课文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语文教学究竟要通过这些例子教什么呢?比如《文成公主进藏》一文,教学目标设置为以复述故事为经,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纬,凸显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和文体表达特色。教学内容只选取了两个点: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发现民间故事的叙事密码。课后设计了三个练习:一是将单篇的故事拆分为若干个故事,二是在情景中讲解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三是练习讲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首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这个“例子”,从文体特征出发,先沉入文本,学习感受课文的个性价值,就是从文成公主进藏的神奇情节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瑰丽想象、浓郁情感。其次,由这一篇聚合推演出一类的共性特征——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最后,通过言语的运用练习——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内化吸收,转化为个人的言语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会一篇,认识一类,把相同文体的文章整合学习,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式、写作特色,由“这一篇”推演至“这一类”,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文体意识的老师教语文能不拘泥于零敲碎打,有文体意识的老师在发现语文内容之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内容的确定就比较准确;有文体意识的语文老师教语文就教得轻松,提领一顿之后发现文章是这样编织起来的,于是自言自语就抓住核心,直指人心。
因此,拥有文体意识,就掌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核心,它就如语文老师的教学法宝,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