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体大观》读后感
xcwangying发起了2020-01-02
0
回复
16
浏览

通过阅读周一贯老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我的体会如下:

以前只知道每个单元主要训练什么,每篇课文主要学习什么,至于怎么编排,为什么这样编排我从没想过,直到读到周老的“现行教材以语文能力为主线,划分不同的课文类型”这句话时,才知道原来每个单元导读前所说的,我们要训练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叫语文能力。

关于教材选编,课标有明确要求:“第一学段要多选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古诗等”,这就要求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以读为主,更要以有趣为主。设计教学活动时老师要设计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启发他们边读边想,边读边悟,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又接触了各个文体的特点:童话想象力丰富,寓言告诉我们道理,故事引人入胜,儿歌充满童趣,诗歌朗朗上口。但是这些知识不要直观出示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读中感受到。低年级老师要注意,千万不要一直齐读,而是要尽量避免齐读,即使避免不了,那就老师教读学生学着语气读。从小习惯了齐读的孩子,高年级即便是自己读书时也是“齐读腔”。于永正老师说,读书好的孩子语感好,语感好的孩子成绩肯定不差。这是很有道理的。

“趣法兼得”“中年级学生以阅读叙事作品为主。”教材文体变了,我们再一味地教学生各种形式的读而不做方法引领,那就不现实了,毕竟中年级刚刚接触到作文,没有方法的引领,如何学以致用!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课堂活动在有趣的前提下要有作文方法的指导。

高年级继续学习叙事性文体,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前要注意深入解读文本,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查找有用的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如《孔子》、《开国大典》、古诗《石灰吟》等。高年级学生还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奇异的琥珀》就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这篇说明文在向我们说明琥珀的形成过程时,加入了大量的想象场景和细节描写,编者安排这篇文章,我猜是基于叶圣陶先生说的“说明文不一定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那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拿这篇课文和我们学过的《鲸》或一篇药品说明书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来加深理解。所以我将高年级的教学重点总结为“法道兼修”这个道既是意义,又是情感。

在周一贯先生主编的《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一书中,我读到了莫国夫的一篇文章,心中颇受触动。文中指出:“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识字学词的功能,同时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识字学词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中高段若仍把字词学习和文本阅读理解割裂教学,或把字词学习定位为阅读扫清字词障碍的低级层面,则是语文教学统整思维的严重缺失。”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字词教学落在第一教时,理解感悟文本是第二课时的任务,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作者要阐释的观点是,阅读教学要走向整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整合,还指向教学设计的一贯性、整体性的特点。“割裂”和“统整”是一组对立鲜明的词汇,避免割裂,走向统整,才是教学者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的确,学讲理念下的语文学习,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当下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意引导学生明确预习关注的着眼点,从而让识字学词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吸收、丰富积累的过程,也是初步阅读理解文本的过程。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