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体在统编教材中越来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更应首先自身树立文体意识,再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要“明白语文要素的基本特征”“丰厚对文体特点的认知”,更要学会“让语文要素与文体特点‘勾连’起来”,透过语文要素去感知文体的特点,落实阅读教学,让语文教学更具“语文味儿”.
【关键词】语文要素文体特点
【正文】
文体,就是文本的体裁。《新课程标准》对编者选文时提出的要求是“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在“评价建议”中又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文体在教材选编时就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
纵观2019年全面铺开使用的一至六年级统编教材,不难发现,除了三至六年级新增的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整本教材在编排上也加重了文体的分量。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童话故事,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寓言故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神话故事,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统编教材的“文体意识”更明朗,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不同的文体有清晰的认知,还要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与语文要素相结合,就能有效抓住一些文体的基本特点。
一、明白语文要素的基本特征
语文要素是统纳小学语文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建构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分析陈先云主编对语文要素的定义,结合新课程标准,就会明白,原来语文要素就是要明确告知读者,这个单元的知识目标是什么,能力目标是什么,可以参考用那种方法去掌握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哪种学习习惯。换而言之,就是把每个学段目标更细化了些。拿到这样的教材,教师通过语文要素,就会明白自己该“教什么,怎么教,要教到什么程度。”等有了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之后,也会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
二、丰厚对文体特点的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从两个维度对课文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这一文体分类的体系具有单一性的特点,符合文体分类的逻辑性。
要想抓住文体突破阅读教学,教师要对文本的体裁特点有所熟知。记叙文的“六要素”,议论文的“三论”,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寓言的“小故事大道理”等,这只是从最基本的特点上来说的。如果再深入,还会发现,同一文体,还会更细的不同分类。拿记叙文来说,“所谓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的线索是指贯串记叙内容的脉络,有连级全文的作用,可以人物、事件、物件、时间、空间为线索,或者以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它又可细分为四类:有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狼牙山五壮士》;有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飞夺泸定桥》;有写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山中访友》;还有状物的记叙文,以所状的物的特点为重点,如《猫》。每一个文体,它的领域都很宽泛,都很值得深入研究。只有对不同文体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控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驾驭课堂。
三、让语文要素与文体特点“勾连”起来
在教材培训会上,有一个高频率词“勾连”,不得不引发思考。三——六年级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要素,都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上下勾连’,既本册之问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又要做到“前后勾连”,就是学段之间相关语文要素之间的不同。这样,才能明确单元的教学定位。
因为每单元的语文要素基本完成了“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目标”的任务,所以在语文要素中,教师只要关注“语文要素”和文体之间的勾连,仔细分析,就不难找到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文体的一些特点。比如: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故事单元,语文要素中有一个就是要“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编者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也暗含着告知孩子和老师,童话里有丰富的想象。这丰富多彩的幻想(丰富的想象)正是童话最基本的特征。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小说。单元篇章页里的语文要素
明确提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难看出,语文要素中“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正是小说的三要素。找到联系,就找到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还有: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寓言故事语文要素中“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知道了寓言的基本特征就是“小故事大道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神话故事语文要素中“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就符合了神话故事是“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这一特征。
抓文体落实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形成“类化”思维。如古诗教学,经过几次学习古诗文体学习经历后,学生再拿到古诗,就知道要“解诗题—知诗人一—明诗意一一悟诗情——感情朗读——背诵”,有了这种类化思维,学生就有了“渔”,就能捕到更多“鱼”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升。
崔峦老师曾说,坚决和“内容分析”式为主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站在课程高度,跟据不同学段,透过语文要素,关注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去把握教学目标,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什么样的文本还他什么样的味道”,凸显语用,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