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吴正宪,女,全国教育名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民进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新课程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代表性论著有《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等。
二、内容概要。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教育家成长”中的一本。“教育家成长丛书”于2004年教师节批准立项,“丛书”的编写出版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为本书作序,时任教育部周济部长、袁责仁副部长对《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的厚爱与期望。
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大家眼中的吴老师。
第一章节主要介绍自己的从教经历,从开始的初登讲台,经过拜师学艺和艰辛地探索,到后来的走上教改科研之路,能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第二章主要介绍吴老师在“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育”方面的学习、思考、实践和收获。第三章主要结合典型课例的分析和点评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收到学生喜欢。最后一章是从他人的角度来介绍吴老师,感受吴老师的高尚人格魅力和高深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书中传递的主要信息。
1.只有努力付出才会收获成功。在书中,吴老师谈到“在35年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每日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的付出,我心甘情愿”。
2.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这是吴正宪老师的学生观,她一直在努力读懂学生,真诚地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
3.创造“既好吃又营养”的数学课堂。“好吃”是从“学”的角度来说对于数学课的感受,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营养”是从“教”的角度谈课堂,即要有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向吴正宪老师学习。吴老师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源于她极好的人品和健全的人格,大多与吴正宪老师共事的人都会被她那份真情所感染。正如她的学生们说的那样:作为导师,她是高尚的,令人尊敬的;作为朋友,她是平凡而普通的,令人可以信任和依赖的。
四、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读完这本书,一句话让我感动多次,并且时常在心头想起,也不断与身边的同时分享:“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这句话在本书的第二章第一篇的第四小节,结合小A同学的变化使吴老师有了很深的思考:
1.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智慧、才干发挥出来。也只有在自信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人的探索、进取、拼搏。自信心是人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去爱护孩子们的自信心竭尽全力保护孩子们想学习、爱学习的愿望。
2.教师要精心创设育人环境,慷慨地把重新跃起获成功的机遇献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失去自信心的孩子往往是不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更不善于发现自己身上闪光的火花。他们很少有成功的体验,因而情绪低落,态度冷漠,失去对美好东西追求的信念,可谓“破罐破摔”。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让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在集体中我很重要,在同伴们面前我很酷”。教师要精心策划,帮助孩子设计成功,勇敢地撞击成功,不断地追求成功。只要敢于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就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成功的体验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成为不断进取的加油站。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酿造的自信心对其新成绩的取得会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不断取得成功。
五、经典摘录。
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我一直在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索着,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每天超负荷的工作,我不在乎;每天辛勤的付出,我心甘情愿。
在孩子们眼里,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充满情和爱,不仅给予他们智慧还能给予他们力量的“立体教师”。
名师要拜,同时要以同样谦和的态度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积累了好的教学经验,不能视而不见。……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
站了35年的讲台,至今,我不敢怠慢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我对自己约法三章,“要关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
我走进的是学生的行间,而不是学生的心间。
难道教师的微笑也有学问吗?
作为现代教师,要用心去感悟青少年的每一丝变化,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体会到教师的爱。教师要用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
如果说我能够得到孩子们喜欢和认可的话,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地读懂他们,真诚地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在一起,使它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用教师人格魅力及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教师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把课堂教学看作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一定会喜爱数学,会学数学,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育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我们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教师要精心创设育人环境,慷慨地把重新跃起再获成功的机遇献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我不管工作多么忙,不管生活工作中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是走上讲台,总以最佳形象和最振奋的精神状态迎接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得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我认为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注重孩子个性品质的培养,真诚地去欣赏孩子们尚未幼稚的创造萌芽,保护好“好奇心”这颗创造思维的火种。
建构主义理论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个能引起孩子们好奇心和强烈探索愿望的真实的问题场景和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活动材料,使孩子们围绕着一个个具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展开讨论。
培养“高效率做事情”的习惯:孩子们天天都在上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让孩子们抓紧时间做事情,教师就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一是教学内容不无效重复。二是语言不啰嗦。三是切忌“借题发挥”(数落、批评学生,激化矛盾)。四是切记要守时(准时上课、不随意拖堂)。
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
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
“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的目标。
六、读后感。
吴老师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既好吃又营养”的数学课堂。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1、吴老师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吴老师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她天真地认定:只要全身心投入,勤勤恳恳工作,就能胜任教师工作。于是,她使出浑身解数,点燃了自己所有的热情,每天早出晚归,加班加点,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当吴老师在“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中乐此不疲的时候,她突然发现课堂上的孩子们因为学习负担过重而疲惫不堪,兴趣索然。“孩子们每天都在机械、麻木地学习,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享受童年的快乐,甚至都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做梦的权利。”这样的发现,让吴老师开始彷徨、茫然。一天,她偶然在某刊物上看到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的一首小诗,这首真实记录了孩子们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心境的小诗深深打动了吴正宪,她开始沉思:只图提高分数,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吴正宪的心头集结,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快乐还给他们,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学习真正发生。
2、吴老师的成功源自她的勤奋付出。
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从拜师学习开始起步,她虚心向马芯兰老师拜师学艺。为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王国,吴正宪下决心要学“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每天坚持骑车疾奔,往来于马老师和自己的学校,并在马老师的感染下开始了艰辛的教学改革。吴老师后来又师从北京市特级教师刘梦湘老师,和刘老师一起筹划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深刻理解了刘老师的“教学改革不是走过场,而是一项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必须脚踏实地”。再到后来向多位教授、名师学习,在学习、反思、实践中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头,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每天超负荷工作学习,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通读了一至六年级的全套数学教材,演算奥林匹克辅导中高难度题目的草纸摞起来比写字台还要高……。正是这样的勤奋学习、勤奋付出才让吴老师走上了快速成长的高速路,一步一步成为今天的全国教育名家。
3、吸取百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大潮”。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作业堆积如山,学生痛苦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吴老师开始了小学数学改革之路的艰辛探索。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吴正宪老师开始着手“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实验,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重新组合教材必然要涉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吴正宪又从三个方面对改革考试方法进行探索。慢慢的,吴老师的课堂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负担轻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思维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再到后来的关注儿童心理教育,不但能走进孩子的行间,更慢慢走进了学生的心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学生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在虚心求教、学习的过程中,吴老师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自己特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吴老师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索和创新意识,在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气氛热烈、思维活跃、爱学善思、乐学会学的动人场面。
反复读这本书、多次现场观摩吴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难得的面对面和吴老师交流,我多次被吴老师的“真”所感动,也时刻在向吴老师学习:做一个真诚对待他人的人、做一个读懂学生的人、做一个坚持探索的人,做一个立体教师、做一个科研型教师、做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做一个具有高专业品格、高专业技能、高合作精神的团队研修者……。
作为一名教师,向吴老师学习——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