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的有心人
4110020010010095发起了2019-07-27
0
回复
8
浏览

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

研讨活动学习有感

许昌实验小学 马燕

      2018年5月22日,一个雨后的日子,空气中充满着雨水的清新,凉爽的天气使得人的心情格外美丽。就是在这个初夏的日子里,许昌的一群小数人齐聚许昌实验小学,参加“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的第一次研修活动。

     在一天的研修活动中,张红娜老师首先郑重地向与会人员讲解团队的研修目标及要求,并向大家解读了工作室的文化布置以及图标、图章的含义,随后是工作室部分成员教师的读书分享活动,然后是四节课的观摩及研讨。在下午的评课活动中,我们也采取了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这个环节亮点频出,各个代表争先恐后地上台,急于把自己小组的看法分享给大家。一天的活动,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每个人的收获都是满满的。这次活动真的打到了我的心里,指导着我接下来的方向。

  • 虚心。

      我曾教育自己的学生“学无止境。一个人对知识的学习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不要以为你自己比同学懂的多了一点就骄傲。世界上永远有人要比你知道的多。”话从自己口中说出,却没有印在自己的心里。加入“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后,我很兴奋但也倍感压力,同时也有一丝的虚荣心滋生了出来。本次活动中,我见识到了比我优秀的多的老师,他们的发言及观点使我敬佩不已。作为一名工作室成员,我再次汗颜不已,为自己的能力而惭愧。他们中的许多人我都不认识,但我知道他们都是各个县区选出来的佼佼者,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值得我学习。同时,我又为自己是这个大团队中的一员而庆幸,这给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但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谦虚之心,教育名家吴正宪老师是我膜拜、学习的对象,身边的老师也是我学习的对象,努力向名师及身边的教师学习,争取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 用心。

     樊沛峰老师上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说吧,说出你的感觉”“不要怕错,错着错着就对了”“感觉越来越好了”等语言深入人心,整节课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思考,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着自主的学习,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对小数的感觉越来越深刻了,就连坐在下面的教师也都找到了感觉。其实,这样有感觉的课,是在樊老师用心的准备下完成的,课堂上看似很随意的语言和动作都是樊老师提前构思过的,随意之处并不随意,正是这些对话式的言语启发着学生去挖掘知识的本质。大家都感觉樊老师身上有吴老师的影子,让我不由地想到吴老师在课堂上跟学生聊天式的交流肯定也是下了大工夫的,才能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对学生的各种生成应对自如。因为樊老师是我的组长,我亲自感受到了樊老师是如何磨这节课的,以及每次讲完后所做的反思及改动。连续几天,每天刚走进办公室或课间的时候樊老师就会特别兴奋地跟我们说她又想到了一点,让我们给她参考。她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的课,沉浸其中,时而皱眉,时而惊喜,时而手舞足蹈地比划,细细地推敲着课的细节。活动结束后,樊老师认真地读了群里发的文章,认真地思考了别人对她课的评价,自己又做了一些反思,认为还有可以改动的地方。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我学习,值得我学习的还有樊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的丰富而有针对性的评价。这些评价一方面源于樊老师读的教育专著较多,积累了丰富的评价语言,另一方面是樊老师在课堂上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读懂了学生,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 细心。

      鄢陵的王静华老师执教的《图形中的规律》一课源于六年级课本上的一道题。在王老师课后说自己想法的时候提到,自己正在教六年级,发现一部分学生做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才想到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听到这里,我真的有些感动,多么细心又有想法的老师啊。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困难,分析困难的原因,然后找出对策,设计成课。在这节课上,学生通过动手摆到写,探索出了图形中的规律,写出三种不同的方法, 但课堂的缺憾是教师没有及时把握课堂的生成,沟通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 创新。

      下午两节《轴对称图形》同课异构,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改变教与学的形式,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两节课的共同点是上课回顾旧知环节两位教师都出示了一些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他们的共同点,然后回顾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听课的时候,我想到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这节课回顾的时候能不能老师直接拿一个图形,问学生这是不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判断的方法的是什么。为了突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必要的话可以用两个图形进行比较,一个轴对称图形,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直观不能判断,对折后两边差别很小)。在评课环节,来自长葛的周巧红老师说到这一点时,提出用“几刀可以剪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问题引入,我在下面听着顿觉恍然大悟,很有兴趣,也很佩服。连我都想跃跃欲试了,何况学生们呢?这样的开课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探索的欲望也就更强了。

       那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开发自己和群体的智慧,做出一点创新,课堂上改变一点点形式,一个问题或一个情境,是不是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此次研讨活动既是如此,现场的每一位教师都抱着学习的心态而来,真心研讨,真心交流,对于我们来说这也是一次教育活动,我们从中也收获了成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