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儿童,从尊重儿童开始
yyl031068发起了2019-07-27
1
回复
12
浏览

爱儿童,从尊重儿童开始

                          许昌实验小学    贠昳琳

     《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这本书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吴老师丰富的小学数学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育艺术。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儿童观,即是学生观。学生不仅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每个学生都要求关爱,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其次是儿童数学教育观,吴老师提出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三位一体的儿童数学教育观。最后是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吴老师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真正读懂了课堂。创造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八种特色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喜欢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到数学。现结合第一章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感受。

   在第一章的儿童观里,吴老师多次提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是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心灵需要教师小心翼翼的呵护,满腔热情的接纳。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破碎。学生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老师的倍加呵护。” 童年生活是人生的重要经历,每个人童年只有一次小学生活,我们要小心呵护,倍加珍惜,让每个学生的童年都充满幸福和欢乐。我们做教师的要努力读懂孩子,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的走近他们的心灵,用我们教师的人格魅力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当孩子对我们喜欢、信任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敬重我们,这样的权威不是害怕,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一种尊敬。从书中,所有提到的对孩子的爱与尊重,呵护与信任,吴老师都做到了,并且她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尊重孩子。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每一个孩子都在她的课堂上获得了知识与快乐,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收获和成功。吴老师常说:“爱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儿童是更高层次的热爱、教育和保护”。多年来,吴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始终把学生当自己的朋友,在她的眼中,学生都是金子,是金子都会发光,她以善良和真诚对待学生,她对学生的爱无时无刻存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为什么把我画的桃子擦掉了》。这是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吴老师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认识分数,就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一半。有个孩子已经在黑板表示出了一半,按照吴老师的思路该引出概念了,需要腾出一块空白老师板书用,就把孩子画的图给擦了,结果引来了孩子情绪上的变化。通过这个事儿,老师陷入了思考,“我真正尊重学生了吗?”而后吴老师重新上这节课,面对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半”的学生,吴老师改变了前一次的随意擦除,而是尊重他们,耐心等待。尽管黑板被这些大大小小的图画占了一大部分,但看着学生的兴奋劲,吴老师没有强求,而是小心地把学生的作品用红笔圈起来,告诉大家:“这是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得到尊重。”我们不难看出,预先设计的有序板书显然是被打乱不能呈现了,但是学生却从老师这里感受到了被尊重的快乐。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吴老师身上的,却让我感到非常的熟悉,因为面对学生我也有过类似的尴尬。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值得敬佩和引发思考的是,吴老师这样一位名师大家,都能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问题,俯下身来,静静的等待每一朵花开,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如果我们也能像吴老师对孩子那样,孩子一定也会喜欢我们这个人,喜欢我们的课堂。于是,我试着,改变着,袁某某是一名让我,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孩子,他不调皮,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特别特别的磨蹭,最让我头疼的是他作业的书写,一张课堂作业其他孩子差不多用10分钟,而他却能用半个小时,当别人都交作业时,他才一笔一划写了两个算式。面对他,每次我都感觉很无奈,每次都要等他半天,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总是喊着催他交作业,有一次我实在等急了,朝他大声喊着:差你一本了,快点吧。而他经我这么一喊,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写字了呆呆的望着我。看着他茫然地眼神,以及手足无措的样子,我后悔了,我像吴老师那样走进他\了解他的内心感受了吗?我尊重孩子了吗?反思自己,我发现孩子有问题其实我更问题的,也许我的一嗓子会让他吓着了,会不会因为我的问题,他更不敢写了,更慢了。是我对孩子的鼓励、关注和爱太少。前一段时间,我和他交流了一次,从他的言语中我发现,他速度太慢,是因为他抄题的方法不正确,他是看一个数字写一个数字,而且他怕得不到小红花,所以写的更慢了。听了孩子的话,我真的很懊悔,为什么我不能早一点找他问问情况,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固执的认为他就是速度太慢?我平心静气的告诉他:都怪老师太着急,以后抄算式把这道算式先读完,记心里,再低头一股脑把这道题写完,只要你能比以前快一点,有进步我天天表扬你,奖励你小印章。从那以后,天天上课前我会悄悄地和他拉钩,约定只要他能跟上我们的速度,我就给他奖励一枚印章……就这样,他真的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业的字体书写比以前更流畅了,写字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孩子有变化,作为老师我非常高兴,还在一次家长学校的会议上表扬了他。这件事儿,使我感觉到孩子就是孩子,就看我们老师该怎样引导,当我们付出给孩子适合他的爱时,就一定有爱的回报。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其实,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案例,都向我们展示了吴老师是如何把这个爱的教育融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吴老师正是把她对孩子们充满激情的爱成为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几十年来,用她的每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每一个充满激情的教研活动诠释着这一教育理念。

   正如吴老师说的:“去掉浮躁舍去功利,静下心来,用心做一个真正读懂孩子的老师。去寻找被长大的人们渐渐遗忘的童趣,去发现虽然粗糙但却可贵的儿童思想萌芽,去倾听学生原生态却充满生机的智慧心声,去体验学生创造的精彩与成长中的挫折,去分享学生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功的自信。让我们留住那颗童年的心,找回那段童年的梦,燃起那段童年的情,用心静静的守护着教育的真谛”。吴老师的这种精神、这种追求、境界,这种责任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