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思,且行---研修活动感悟
yyl031068发起了2019-07-27
0
回复
9
浏览

且思,且行

                        5.22研修活动感悟  贠昳琳

     2018522,“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研修活动悄然拉开了帷幕。作为引领许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工作室团队队员先进的教理念、精巧的教学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一次又一次触动着我们的心灵,令我们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真实”、“扎实”是本次观摩活动给我最深刻的记忆。课堂中花哨的少了,明显摆脱了那种浮于表面的热闹!每一课都在沉下心来直面和研究教学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设计既有新意又扎扎实实许昌实验小学樊沛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整个课堂轻松愉悦,让人丝毫体会不到有“课的束缚”感,这使得孩子们的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孩子们不再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任务和责任”,相反,更多的是一种享受!将课堂藏于“有形”又“无形”之中,

   老师在本堂课中对于重点的突破、细节的处理,特别是从课中透出的设计理念和思想,都让作为听课者的我们受益菲浅、感触良多而且在难点突破上颇具匠心,这里借助部分听课记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樊老师在本课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引导孩子们从生活常识过渡到数学表达,使其自然链接。同时他十分重视学生之间的经验互助,着力促进生与生之间地引领示范和相互学习,从而淡化教师教、学生学的痕迹。

    比如樊老师引入“小数”时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数,知道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不错,小数(出示课题:认识小数)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就搜集了一些材料,下面看一下。

  出示:0.85元      3.45        36.6

   师:这里面有小数吗?谁来说一下?

  (生读略)

    师:也就是说像屏幕左边这样的数就是

    生:小数。

    师:嗯,是的。像这样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小数。

 二、借助直观图示,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激活分数和小数的连接点,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樊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推出一个极有挑战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在图形中表示出0.3分米、0.7元吗?在上面涂一涂、标一标,画一画把你对0.3分米和0.7元的感觉表示出来。这个问题“逼”着学生尽力调用所用知识经验去解决,能充分暴露孩子心目中对“0.3分米”、“0.7元”最原生态的理解。课堂上,孩子们静静的、较长时间地去思考与尝试。从反馈中发现,孩子们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如下图)。

0.3元

0.7元

 

    无论正确与否,画得是否精确,都是学生对0.3分米、0.7元真实的理解,这些个性化表征的经历,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潜能。不过在这里也有一点想法,樊老师只是呈现了图形的表征,默认学生表达“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3分米”,而没有及时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平均分成10份”,以至于在后半节用圆形表示分数时,有几个孩子还说平均分成4份。所以在这里我建议通过交流学生原生态作品的思考过程,尽早明确一位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短短一天的时间,让我领略了各位队员独到的教学技艺和高超的教学机智,让我对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成长气息,充满智慧挑战。有人说,“一个好演员,一举手一投足,全身都是戏”;“一个优秀的歌者,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音乐的魅力”,我要说:“一个优秀的教者,一言一行,全部素养在课堂情境中自然挥洒。”俗话说“学,然后知不足。”教也无涯,学无止境,期待自己能够在感悟中日渐丰盈,让欣赏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让研究成为一种风气,让实践成为一种能力。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