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 ----“常见的量”及“比和比例”研修活动有感
杨静发起了2019-07-27
0
回复
5
浏览

已经记不准听或看吴正宪老师的课有多少节了,反正每次观摩结束,总会发自内心地由衷感叹:“大家”就是“大家”!教学设计总是那么的出人意料,那么的催人反思,这种功力真的非我辈所能企及。

说起来汗颜,工作室成立之前,学习吴老师的课,欣赏的态度居多,反思咀嚼的成分却很少。但是,自从工作室成立之后,近距离的观感再加上团队及个人的及时反思交流,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吴老师示范的背后是她对小数数学的深情厚爱,是她对小数接班人的深情嘱托。回顾吴老师目前带给我们的四节课:“小数的认识”、“小数除法”、“解决问题”和“比的认识”,吴老师除了在孩子们心中植下了一颗颗“数学有趣”的种子,更向我们一线教师传递着深度教学的种子,吴老师是用“课”告诉我们:生活在哪儿,数学就在哪儿,学生认知在哪儿,教学就在哪儿。

“小数的认识”,吴老师以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为切入点,向我们传达了“计数单位”的度量作用,着实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单位也是一把尺子呀;“分数除法”一课,吴老师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AA制情境,围绕“四人该如何分摊一元钱”这个问题,将教材中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集中到一课,再次向我们传达了计算教学其实是“数的认识”的再次深化,究其本质,都是计数单位的细化,叠加,度量产生的。这两节课,吴老师从本质上帮我们认清了“数”教学的核心,这种观点,以前真的是闻所未闻,想所未想。

“解决问题”一课,吴老师围绕“老1可以生出老多”,“老多可以推出老1”这两个本质问题,帮学生建模,更是帮我们建模,借助归一,打通了行程问题,价格问题,而这些知识间的内在勾连,以前,我是真的没有深究过,以后,我要向这方面努力。

吴老师的“比的认识”一课,更是颠覆了我的三观,原来,浅薄真的可以限制想象力呀。课前很好奇吴老师会怎样从学生凌乱的思维中导入比,没想到,就借助简单的沏糖水问题,就让比的意义顺理成章,而且,没有沿袭课本的定义,反而正本清源,还“比”以学科本质,即一般意义上的比是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一点儿还在我的认知范围之内,可吴老师通过这节课还揭示了“比”的度量功能,哎呀,这种认知,对我又是一次全新的教学,不仅如此,吴老师还生动的向我们解读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她认为以除法解释比,是“舍本逐末”,因为“比”是一种数量关系,不是除法计算,只有在求比值时才用除法。听了吴老师的解读,我觉得无知真的很可怕,为什么我就没注意过比的度量作用呢,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呀!天天喊着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我真的读了吗?

坐在台下,看着我们的吴老师,一如既往地精神矍铄,百度一下,吴老师原来是50后,可一天却上了两节课,还加两场报告,这种劳动量,我们年轻人都会觉得吃力,可吴老师却依然神采奕奕,活力四射,想吴老师本已功成名就,大可退居二线,尽享天伦,但她却依然选择坚守讲台,并且亲自躬身实践,不就是想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多播散些优良的种子,将来多孕育些祖国栋梁吗?师者如斯,我辈当努力,传播,传递,生根,发芽……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