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功夫
宋慧贞发起了2019-07-27
0
回复
7
浏览

       2018年11月24日,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全体核心成员再次齐聚一堂,开展教学研修活动。研修活动内容分为上下午两部分,上午由四位成员执教4节有关计算的展示课,下午全体成员集中评课。工作室的研修活动尽管是长期的、持续的、经常性的活动,但我却对每一次这样的研修活动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这种心情源自于每一次的研修活动都带给了我颇多的收获和无尽的思考……

上午的四节课分别是:1,毓秀路小学胡晓瑞老师执教《9加几》;2、实验小学杨蕾老师执教《乘加乘减》;3、实验小学张娟老师执教《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4、长葛市八七小学杨静老师执教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同为计算课教学,四节不同年级的孩子,四位不同教学风格的年轻教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好课的共同特质:一,数学教师的亲和力。课堂上和孩子们亲切地对话,期待、赞许、激励的眼神,用心地聆听孩子们的发言,努力地去读懂孩子们每一句稚嫩且不完整的话语,给予孩子最及时准确的语言评价反馈……课堂上的这一切是如此的真诚!因为真诚更加彰显了执教教师对学生的真爱!这种真爱是发自心底的,是不由自主的,更是长期教学中和孩子交流沟通积累的、修炼的功夫!二、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情。课堂上的四位老师授课时,均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针对新课题、新知识,学生会什么,会多少,教师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在一节课上要学会什么知识?最需要什么?“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中,这种尊重学生、尊重学情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想到了吴正宪老师在开班第一课教给我们的几句话: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更重要!学会尊重、倾注真情、满足需求;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关注个性、换位思考、学会等待。这一切皆需要功夫!

“功夫二字”,让我想到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杨蕾老师的课堂流畅,且学生一节课40分钟都在有条不紊投入到此起彼伏的学习中,学生们没有时间东张西望、发呆愣神,原因是孩子们有一个接一个的思维任务,源自于有环环相扣的自我引发的思维活动,因此学生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学习兴趣,一直拥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简单的应用乘法解决问题之后揭示课题:乘加乘减。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围绕“什么是乘加乘减”“怎样算”两个大问题展开教学。创设同学们做旋转木马的情景图,搜集信息提问题并尝试独立列式解决,学生展示3+3+3+2、3×3+2、4×3-1三种算法,小老师讲解算理。教师关键处点拨3×3+2这个算式里有几部分?先算出的是哪一部分?让学生结合情景图理解算理并强调了运算顺序。教师关键处梳理总结:这种方法就是要算比3个3多2的人是多少。针对4×3-1教师同样设置了两个关键处介入,小老师的精彩讲解与教师的实时介入点拨、引导、归纳、总结,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自然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了有明白算法到深刻理解算理到准确计算,水到渠成。情景图、算式、数的统一完美结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在张娟老师执教的《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一节中,由“怎么算”“算理是什么”“和以前的退位减法有什么联系”三个大问题展开教学。在展示403-158的算法时,随着学生“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去借,当敲开十位家的门什么都没有,怎么借呀?”“个位能不能直接向百位借?”“十位又向百位去借来1怎么用呀”一连串的疑问而展开,最终在学生与学生的争辩中,在小老师每一次最后的“强调”中,算理越辩越明,知识的难点不攻自破。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难,急学生之所急,急学生之所需,慧眼识珠,这需要功夫!需要从不断的磨课中提炼!

整整一下午的评课,核心组的成员老师激烈的发言,张红娜老师和查卓珩校长及时的梳理总结,让我对这四节计算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和思考。胡晓瑞老师执教的《9加几》,基于学情的开课很精彩,精彩之后出现的问题是学生都会了,讲什么?怎么讲?角色互换,学生到小老师来讲很新颖,教师干什么?什么时候出场?从算法多样化到算法的优化,理解凑十法重点在哪里?9和几凑?1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凑10?让学生在这种观察和思维梳理中发现9加几的规律,最终都是转化成了10加几(几少了1)来计算更方便。一节课的核心在哪儿?教师心中要有杆秤。面对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话语是凌乱的、不完整的,思维是跳跃的,教师更要关注孩子话语系统的训练和指导,更要关注孩子们倾听习惯、质疑习惯等学习习惯的培养。杨静老师执教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一节,教师优美、丰富的语言,自然的过渡语透露了杨老师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随着评课的深入,让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当课堂上学生反复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师要学会反思:为什么这样错?怎样化错?怎样利用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突破难点?92÷30的计算本质是要看9个十里面有几个30?学生知道商是3,多数人却把商写在十位,教师让学生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图,学生真的理解了吗?学生是否真的看到分的是九个十(即90),每3个十(即30)一个班,90里面有()个30吗?从学生的错误中看出显然不是,他们是把3捆仍看成了3而没看到30……读懂学生真是不易呀!这又需要下功夫!

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功夫有多重要,让我想到了吴正宪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是孩子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你走得有多深,孩子就会知多深!今天的学习收获满满,感谢吴老师工作室给予的这种零距离学习机会,感谢同伴展示的这些教师功夫,我会带着这些收获重新启程走向课堂!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