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看得见 ——“常见的量”、“正反比例”专题研修活动有感
王静华发起了2019-07-27
1
回复
4
浏览

让学习看得见

——“常见的量”、“正反比例”专题研修活动有感

   鄢陵县实验小学   王静华

2019年3月18日,又一个春天,教育名家吴正宪老师如约而至,莅临许昌实验小学与许昌的小数人一起续写着春天的故事。

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是“数与代数”领域里“常见的量”和“正反比例”两个专题。每次走进吴老师的课堂,像心灵驿站能够让人沉淀思绪,使内心变得安静;又像加油站充实着身体的每一个神经,使全身充满力量。今天吴老师讲授的解决问题中的“归一问题”,再一次带给我许多新的思考。

一、探究,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

所有新知的讲授一定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新课开始前,吴老师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

师:“猜猜买6个碗多少钱?”“为什么都皱着眉头呢?”

生:要想知道6个碗多少钱,必须得先知道1个碗多少钱?

师:假如1个碗2元,6个碗?1个3元,6个碗?1个5元,6个碗呢?1个10元,6个呢?…看来,只要知道“1”就能知道好多好多。

吴老师接着列举事例:“8件衣服一共多少个扣子?9分钟能走多少米?”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再次理解和感受由“1”能生出“多”。吴老师说:“数学的最高境界一定是哲学”,从《归一问题》的哲学思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恰恰是我们上课时容易忽略的部分。数学课一旦重视结果就会忽视过程,忽略学生的思维,从而忘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吴老师这样反复的列举事例,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让学生的程度赶的齐。

二、比较,让学生的条理更清晰。

“3个碗15元,照这样6个碗多少钱?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如何让大家看明白你的算法,经历这个思考过程很重要,大家独立思考,可以用画图,列式的方法,让大家看懂你的思考过程。”

通过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之间思维的差异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对比中看到差异,从而自我调节,通过交流,表达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唤醒对已有知识的提取,从而优化算法,明白算理。吴老师充分尊重学生最朴素、原始的认识,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最及时的点拨与支持,孩子们在交流和比较中,条理更清晰,思维更活跃,学习真发生。

三、隐藏,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

学生已经理解了由“1”能生出“多”,但如何根据“多”,再回想到“一”?随着吴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再一次得到跳跃。

师:当看到“3个碗15元,往回想你能马上想到什么?”“想到1个碗多少钱?”这里面老“一”在哪里?可以用15÷3=5元,求出1个碗是5元,从而得出6个碗是30元。

再列举“2件衣服钉8个扣子,8件衣服钉几个扣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多”到“一”的转化与应用。

四、耐心,让学生的兴趣更浓烈。

    在吴老师的课上,还有这样一幕最让我感触。坐在最后排的一个小男孩,别人都在练习时他却安静地坐着,老师提问题,他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回答不出来,如果上课的是我,在这种大场合,一定是直冒冷汗,或者干脆先让他坐下回头再说。可吴老师却牵着小男孩的手,径直走到黑板前,不急不躁地耐心讲解,从容、淡定地等待着他的回答,等待着他真正的理解,并说道:“还有哪位同学对刚才的问题不理解,不会做,都可以到前面来?”亲切的举动,温柔的话语,让学生放下拘谨害怕的神情,大胆地走上前去。此时,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是方法,更多的是情感和尊重,吴老师用她的真情唤起了学生成长的力量,孩子们在吴老师的课堂里快乐地学习着、改变着、他们对知识的看法变了,对方法的理解变了,对数学的情感也变了…

教师为未知而设计,学生为发展而学习。吴老师在课堂中尊重儿童的心理,应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发儿童的深入思考,一切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基础,在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握上,有融会贯通知识结构的意识,让知识的内在联系扎根,数学课也显得更轻松有趣。

数学教学就是在错错对对中不断完善,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想着想着就通了。在一个包容的课堂里,成长的何止是孩子们呢?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