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研修反思
杨变红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11
浏览

一 在承担挑战性任务中锻炼自己。

5月22日,“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启动之后的第一次研修活动开始了。虽然早有准备,人人参与的读书交流和四节课例研修,虽然作为工作室成员的的我们都在见缝插针,细品吴老师的书。但总感觉时光匆匆,太匆匆。尤其5月19日晚上接到由我来主持研修活动的消息,这对于从未有过主持经历的我来说,无疑是更大的考验和挑战。想到工作室的工作宗旨,在承担挑战性任务中锻炼队员。我硬着头皮想挑战一下自己,也是珍惜锻炼自己的机会吧。但内心的恐惧不亚于任何一个重要任务给予我的压力。5月19日晚上从长沙回到家,来不及整理行装,顾不上和六岁的儿子交流,晚上12:00左右主持的稿子终于串出来了,但这只是没有任何主持经验的我“凭空杜撰”。第二天上午把稿子发给张老师,真想告诉张老师换个人吧,太担心自己的一时冲动会把事情搞砸。

张老师的回信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她说:“真速度!大概看了主持词,写得很好!下午我再细看,再联系啊!”

“好的,张老师。我会继续努力!”本来是想要退缩,结果却是“我会继续努力的!”与其说是积极渴望进步的心理战胜了自己,不如说是张老师的鼓励给了我力量。

就这样,我战战兢兢度过了紧张的周一,先是周一上午的四节课,再加上外出了几天,班上有很多事务要处理,还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要“收拾”,还要利用下班以后邀上工作室几位小伙伴整理了一下明天的会场。就这样忙忙碌碌中到了周二,也就是5月22日工作室的第一次研修的日子。一天下来紧张又忙碌,布置会场,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到话筒、粉笔的准备,作课的课件收集,音乐的播放,会议的主持,会场的卫生打扫……我和小伙伴一道忙碌着,成长着,收获着,更被参会老师参与学习、乐于分享的热情感动着。

会议的主持算不上精彩,甚至还有很多不足有待改进。但敢于接受挑战,对我来说就是进步。在承担挑战性任务中锻炼自己,感谢张老师的鼓励。在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上,我会继续努力,挑战自己,成就更加精彩的自己。

二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

有人说,读谁的书是接近这个人最好的方式。我们加入工作室,追随吴老师,学习她就从读她的书开始,从原来的粗读为精读,变原来的没时间到挤时间。静心阅读,及时反思,让读书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常态。13位教师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故事,或经典摘要,或提纲挈领,或结合教学实践谈反思,或结合后进生转化谈收获。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让读书助力我们的成长。

三 大问题引领教学,让学生利于课堂正中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樊沛锋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胡丹丹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轴对称》,这两节课都是大问题引领教学。“什么是小数?和我们学过的整数、分数都什么联系?”两个大问题贯穿一节课;“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怎样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大问题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度概括性,以学生探究为主。它关注课程的主要内容,便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更具有思维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樊老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选取生活中常见的“0.3分米,0.7元”作为探究的素材,通过尝试着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引出了“平均分”,理解了“为什么平均分成10份?”。接着让学生在圆片上根据涂色部分找小数,明白了“有几份就有几个0.1”,理解了小数的计数单位,借助数轴理解了十进制计数法,明白了整数、分数、小数,它们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大问题必须是“有繁殖力的”,也就是说,它是以问题开始,但不一定非以问题结束,它能够催生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它就像一棵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还能结出累累硕果。就像樊老师所言,“聊着聊着问题就解决了”,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大问题引领教学,体现了学生在前,教师在后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立于课堂正中央。

四 用纯净的心 做专业的事。

镜头一  参会教师积极参与评课议课,以县区为单位,先分组交流,再集中展示。老师们热情高涨,积极评课,踊跃展示交流。就像张老师所说的,一群有教育情怀,有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人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镜头二 会议结束以后,按理说大家各司其职,收集整理作业。但我们的主持人张红娜老师,还要对每一位老师交的作业都进行及时点评和鼓励。这对于年轻的我们是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这力量促使我们一路向前。 

   每一次研修都有收获,每一个活动结束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路前行,用纯净的心,做专业的事。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