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齐分享 研讨促成长
杨变红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9
浏览

2018620日,我们如期迎来“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第二次研修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综合与实践”专题研讨。上午的两节研讨课《我们的校园》和《韩信分油》,一节源于课本,注重实践;另一节是教师自主研发的教学内容,注重问题引领,关注知识形成过程。各有特色,各美其美。下午是基地学校实验小学“综合与实践”项目组的项目展示,老师们参照课标找理论依据,结合课例谈实践感悟,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让我们对这一被忽略的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最令人感动的当然要数分组研讨、集中展示了,参会老师争先恐后,评课议课真情流露,还时不时有金句博得大家阵阵掌声。活动结束后,骨干群里交流感受到深夜一点,主持人张红娜老师对每一篇反思一一作针对性点评,给了我们更大的鼓励和鞭策。研修活动虽然结束了,我却一直被工作室的精神感动着,被张老师这位“大家长”的敬业精神感动着,被老师们的学习劲头鼓舞着。思考的种子一直蔓延在我的身体里。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树立新的课程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尽可能由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教材的“创造者”。卢晓燕老师的《韩信分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韩信分油》源自课本中的一道习题,学生易错。卢老师善于思考,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开发本节课。以一个典故命名,题目新颖;故事引课,吸引学生;选材新颖,设计巧妙,内容数学味浓。既化解了原来习题的困惑,又引发学生新的探究和思考。敢于尝试,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 课堂观察员,研讨促成长。

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材料,并依据材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将课堂中复杂的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听课设立课堂观察员,对大家来说可能眼前一亮,对我们学校来说也是从一开始的新颖,到后来逐渐成为课例研讨的常态。观察员重点关注学生课堂提问、质疑,关注老师的课堂提问、问题引导,关注课堂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观察的目的不尽相同,每个观察员的目的性更强,课后的研究更有针对性,交流更有说服力,对课堂的诊断更准确。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堂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种很好的课例研讨形式。

三、项目组展示,交流齐分享。

分领域梳理教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我校,分领域梳理教材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第一学期的“数与代数”,第二学期的“图形与几何”,第三学期成立三个项目组,“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作业项目组”。本学期我参与的是“综合与实践”项目组的教材梳理。我们认真研读课标,找准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解读(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每学期至少要安排一次,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是课内外相结合。它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标还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学生特点的好问题。)。项目组成员结合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节课进行构思、设计、磨课、课后反思。每次项目组活动交流,分工明确,内容具体。我们先后经历了梳理教材、共同学习课标、查阅理论书籍、分册交流、集中磨课、出题定题、项目展示、现场答题等过程。通过一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它不再是我们可以随意“翻过去”的“一页纸”,它是其他三大领域的综合应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它承载着数学太多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课我们今后不仅要上,而且要上出它的精彩。

    用简单的心,做温暖的事。“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正是让数学变得更温暖,更有味道。加强学习,专题研修,提升认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做更专业的教师,做更敬业的许昌小数人。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