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完《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我心中无限感慨且久久不能平息。在这本书中,吴老师用四个部分来向教师朋友们诉说着三个字——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书中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整理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和故事。读到每个案例的时候,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像其它教学理论的书那么枯燥,每个教育案例的背后都渗透给我们一个个教育理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圆锥体积的计算》,刚好是我们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在上这一节课时,立足学校的“四真课堂”,真自主、真合作、真探究、真表达,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提出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加以验证,水到渠成。此时再让孩子们拿出学具袋里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学具,自主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借助操作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顺取,积累圆柱和圆锥的关联经验,培养空间观念。自认为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读了吴老师的教学过程后,我不禁陷入沉思,我真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了吗?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上——
上课伊始,吴老师把同学们带到操场,来到一堆圆锥体的沙石废料前,诚恳地邀请同学们为施工后的废沙石搬运问题出谋划策。施工队只有一辆载重为4吨的汽车,需要几次才能搬运完呢?学生认为可以称一称砂石的重量,有的认为需要两组数据:每立方砂石的重量和这堆砂石有多少立方米。吴老师称赞学生的机智,但是只能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是每立方砂石约重1.7吨。另一个条件需要大家自行解决。学生开始新的思考: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正方体、直上直下的圆柱体的体积都好计算,眼前这个尖顶的圆锥体如何计算呢?当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被燃起,孩子们再次回到教室,合作探究。
当孩子们发现他们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时,他们兴趣十足,努力尝试去解决。吴老师将其称之为鲶鱼效应。课堂上抛出的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像一条条鲶鱼,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在同学们心中变得有滋有味,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鲶鱼效应”的灵活应用,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得小组合作变得生动活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合上书本,我仍然细细回味,从16岁踏上三尺讲台,到如今成为数学教学的大师,若不是有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对课堂的痴迷,怎么能够在教育生涯上越走越远呢?感动于她用自己的智慧与研究,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她成功帮助了学生在心中种植枝繁叶茂的小学数学之“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脑中有“树”,心中有“数”,教学有“术”。
我找到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第一个方面,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备透学生。吴老师在备教材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她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利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把小学1—12册的数学教材,完整系统的进行学习,对她后面的教学设计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面,她又研究学生心理学,在每一节数学课的设计中,她都会考虑到孩子们的情绪。
第二个方面,教师要想育人,首先要学生做人:理解、尊重、博爱。理解孩子的想法,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跟孩子们相处的必要之道,不要总拿着大人的眼光与孩子们相处。
第三个方面,向吴老师学习,尽可能给学生的童年烙上数学印。吴老师参加同学聚会回来的感受,是那个学生的一段话“是吴老师给了我一和的自信,当生活中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时,只要想到您,我的心中便会充满力量,我把您当成一生的领航者”。我们不但要注重数学知识上的教育,还要不断努力的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以自己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也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脚踏实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向吴老师学习,满怀激情和憧憬追逐教育梦想,在教育路上幸福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