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问题”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吴丽丽发起了2019-07-28
1
回复
12
浏览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型,帮助他们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问题出发,复杂问题简单化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从问题出发巧妙地将复杂的“归一问题”分解成一个一个简单的问题,指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她课前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第一步要干什么?第二步呢?

上课伊始,吴老师出示问题:6个碗多少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发现要想知道6个碗多少钱,必须知道一个碗多少钱!知道了老“1”,就知道了老“多”。然后出示:3个碗15元,引导学生有时候老“1”藏起来,怎么办?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感知,从中收集一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吴老师说:解决问题不要急着解答,要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画图也好,列式也好,在自己的本子上把你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也好。

    学生通过画图、列式、解答、展示、汇报、交流、总结,知道了老“1”,就知道了老“多”,知道了老“多”还能知道老“1”,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吴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尽可能将一些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能去也能回”,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吴老师说数学要有哲学思想,能去也能回。从“归一问题”的哲学思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许多,学生已经理解了,有“1”能生出“老多”,如何根据“老多”再回想到“1”呢?

吴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看到3个碗15元,往回想你能马上想到什么呢?想到1个碗多少钱?你这里面的老“1”在哪里呢?通过分析15元、3个、3元、6个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构建“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多”到“1”,由“1”到“多”的转化与应用。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记得住,理解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归一问题是小学数学中的典型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建立归一问题的模型,理解归一问题的基本特征,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追随吴老师的脚步,寻找数学的本质,回归课堂。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