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反思
任爱芳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5
浏览

研修反思

建安区实验小学  任爱芳

5月22日,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研修活动在实验小学举行。从工作室的筹备、成立、研修,每一次带给大家的都是惊喜、感动、鞭策、沉思等满满的收获!同时张老师求真务实,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我们每一位成员。

这次的研修活动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部分核心成员和大家交流吴老师的书;二是四位老师做课,大家听课评课。

读书交流环节,十三位老师汇报了读吴老师的书之后的感想,不但重学了新的教育理念,还学会了各种课堂教学技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出差距,然后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不但自己受益匪浅,而且激发了大家更加深入的读吴老师的书,读遍吴老师的书的愿望。事先规定每人五分钟的交流时间,几乎每个老师都超时了,因为大家有太多太多的感想……每本书像及时雨一样使我们的思想绽开了花,像一盏明灯为我今后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位老师的做课更是手把手地把课堂教学全过程示范给我们看。

樊沛峰老师执教的《小数的认识》,无论是教态,还是教学过程,颇有名师名课的范儿。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橡皮的长0.3分米和价钱0.7元)为素材,涂涂画画展开学习历程,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看似教师淡化了对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樊老师借助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数的真正含义。学生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数的意义”这节轻松、活泼、实在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王静华老师从课本的一道练习题探索《图形中的规律》,视觉独特。让我想到了之前贠轶琳老师教学“你知道吗?”中的“七桥问题”,她们厚读教材,活用教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推理能力。如果是我,可能就把它当作一道练习题来处理,就把“你知道吗”当作课外了解一句话带过。

王老师教课时,很是放手,设计的知识点由浅入深,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依次摆10个这样的正方形要多少根小棒,“摆n个呢,然后体会、思考、交流、总结、汇报,老师并以恰当的提示、点拨和指导,通过数形结合找到了三条规律,很好的发展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孩子们的发现,王老师都给予肯定并没有厚此薄彼之分,真正关注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王老师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六年级的孩子即将步入初中,代数内容将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有利于中小学教学的良好衔接。

陈晓娜老师和胡丹丹老师的同课异构《轴对称》,虽说教学思路不同,但都很本、真。采取“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说一说”等实践活动,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来绘制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学中做”等数学思想。做到了扎实有效,流程自然,从中也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内化。只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感情交流的教学,好似人只用一条腿走路,很难走稳走远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好坏对“认知”与“情感”能否达到和谐统一,影响甚大。

四节课堂,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情绪热烈,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醉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充分体会着思维之趣,成功之乐。用自己的教学践行了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课堂,用心地读懂儿童的教育理念,实现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的育人目标是一节节充满灵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最为精彩的是评课环节。老师们以各地区为单位教研,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收获。各地区代表从新课程理念,教材的处理和挖掘,教师对学法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学生的收获及自己不足的地方等方面阐述了各自的独到见解。令在场的每一位老师既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又补充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张老师最后总结的一个细节问题“孩子回答问题声音小,老师们有想着把话筒递过去吗?真的关注学生了吗?思想上有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更是指引了我们努力的方向。

每一次研修活动,大家都记录下点点滴滴,勇于剖析自己,或做美篇,或写反思,那么深刻,那么实用!这是一个怎样的团队啊?热情高涨?善于钻研?谦虚勤奋?勇于挑战?襟怀坦诚?齐心协力?互帮互助?……都有,而且远远不止这些。愿我们每个人都在团队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