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纸”引发的思考
吴丽丽发起了2019-07-28
0
回复
7
浏览

2018年9月10日,这是一个温暖而幸福的教师节,这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师节,因为那天有一场吴正宪老师亲临的盛宴——“数的认识”专题研修活动。她的课堂,一切都是由自然而产生的,给我带来恍然大悟的反省。那天,她就用那一张普普通通的纸让“小数的意义”深刻地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也印在我不断摸索前进的职业道路上。

  • 初见这张“纸”

    那是一张普通的“纸”。

吴老师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贴在黑板上问孩子们:这是一张正方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10份),阴影部分是(6份),那阴影部分怎么来表示呢? 吴老师在这一张小小的纸上自然的引出6/10 → 0.6、1/10 → 0.1、0.2、0.7、0.9……“哪个小数最重要?”如果让你选出来最重要的一个小数,你选谁?孩子们经过一番争论,选择了0.1。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到这些小数都是由计数单位累积而成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计数单位0.1可以当成尺子来量这些小数,数也可以度量。吴老师借助这张纸让小数变得更具体形象,帮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理解小数的意义。

多么有趣神奇的一张纸,简单明朗,让学生在聊着聊着中理解了计数单位。我小瞧了这张纸在吴老师手中的魔力!

二、又见这张“纸”

知道了计数单位0.1后,吴老师在这张纸的第七竖条上又画了一个红色小正方形,引导学生猜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引发了学生的猜想,孩子们各抒己见0.61、6.1……在师生交流争议中,学生找到了数的感觉,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新奇自豪!找学生代表在正方形纸上接着画,将正方形再平均分为10行,共100个小格,接着他们又发现新的计数单位0.01。

这张纸里蕴含的潜知识,再次让我惊叹。而吴老师,她只是平淡而自然地带领着学生进一步细化计数单位,引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0.01”,仿佛这一切都是来自自然的产生。

三、还是这张 “纸”

“再涂1格是(0.62),再涂1格是(0.63),…,再涂1格(0.66)”“0.66中的两个6完全一样吗?”吴老师这一问又激起了学生的思考,连会场的老师们都交流起来,不知道孩子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黑板上那张纸,已经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他们在纸上比比划划:十分位上的6是6个竖条,表达的是6个0.1;百分位上的6是6个小格,表达的是6个0.01。它们所“站”的位置不同,不是完全一样的。吴老师就是借助这张纸上的“竖条”“小格”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数位”“计数单位”“位值制”这些核心概念。

这张纸引出的知识,已经超出了很多老师的预想,包括我。我瞬间明白了吴老师的巧妙用心!

四、神奇的正方体

从吴老师新课开始,她的课件上只显示了一个正方体,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到课堂接近尾声,另外三个正方体才缓缓现身。现在四个正方体整整齐齐地排成一行,却各有不同,更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吴老师仅用一张正方形纸就让学生把零点几几的小数彻底搞明白,可现在为什么会换成正方体呢?神奇的数学潜知识再次出现,之前是计数单位向后推,不断细化,层层递进。现在吴老师又引导孩子们向前看,这是做什么?由0.001回到0.01,再到0.1、1、10、100……从前往后,从后往前的变化中,使孩子们理解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制关系。吴老师借用正方形纸、正方体加加减减,一格,一条,一面,使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那一张正方形纸,蕴含一颗巧思之心、智慧之心,吴老师借助它出神入化地引导孩子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一天的学习短暂而意义深远。我常想,如何才能如吴老师那样透彻地解读课标,把握核心概念?如何才能把知识连穿贯通,给孩子一节妙趣横生的数学课?吴老师在下午的座谈中,给了我们指点。只有当老师系统地研读教材,真正地读懂学生,能设身处地从孩童的视角创设具体情境启迪智慧,才能上好一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

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规定,如何让孩子思考理解这些规定后面的道理,是我们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