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换章”想到的
4110020010010054发起了2019-07-30
0
回复
9
浏览

                                                                          -----身边无处不数学

    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喜欢玩、爱说、爱动、爱表现,天真烂漫,当然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课堂纪律的维持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在班级里“拇指卡”成为了组织课堂纪律的好帮手。

     我们班的规定是:3张拇指卡换取征章册上一枚小印章。这不,一下课,学生就一手握拇指卡,一手拿征章册把我挤到了讲桌旁,他们要换章。在学生找我换章的过程中有这些情况:

第一类:手里只拿来三张拇指卡:“老师,我换一个章。”

第二类:手里拿来六张拇指卡:“老师,我换两个章。”

第三类:手里拿来一把拇指卡:“老师,我换四个章。”

第四类:手里拿来一把拇指卡:“老师,我换章。”

     第一类和第二类很容易就换了章。第三类来换的时候我追问了一句:“你拿了几张卡片要换四个章?”有的孩子说12张,也有的孩子说14张、15张、16张。当时我下意识的问了一句:“你们到底谁说的对?怎么证明你们能换4个章?”。这时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感触颇深,一个孩子码了码手里的卡片,先递给我三张,然后说:“老师,盖一个”看着我在征章册上盖下一个印章后,又递给我三张,“老师,再盖一个”。还有的孩子干脆把手里的卡片分了分堆儿,3张一堆儿,3张一堆儿,分了四堆儿,然后说:“老师,你看”。这部分孩子的思维简直太敏捷了,很快就想出了有效可行的办法。说14张的孩子在听到我的问题之后,站在了旁边,先看了别人是怎么换的,然后又学着人家的样子兑换了章,最后把剩余的卡片带走了。这个孩子也非常了不起,能够很快学习到别人的好方法,并且自己还能学以致用;另外两个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想直接拿着卡片回去,我一看他们要退缩,马上叫住了他们:“想一想刚才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这时有一个孩子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慢慢的拿出来3张卡片,我赶紧从他手里接过,给他盖上一个章,紧接着他又拿出了3张,就这样小印章一个一个盖在了他的征章册上。另一个孩子一看,马上领会到了方法,最终都顺利换了章,欣喜地走了。对第四类找我换章的同学我直接说:“你有几张卡片?你想换几个?”这时他们支支吾吾的,我顺势说了句:“你自己都不知道一共有几张卡片,也不知道能换几个小印章,我怎么给你换?万一我给你弄错了怎么办?先自己算算能换几个,然后我们再换。”这部分孩子也学着第三类的孩子那样,3张一堆儿,3张一堆儿,分了几堆儿,然后把没分堆儿的拿在手里,最终也都顺利换了章。

    通过换章,我忽然想到了我磨过的一节课--《倍的认识》。在课中,我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圈一圈、画一画、分一分来理解倍的概念。现在学生的换章过程细想一下不正是分一分这一过程吗?不正是倍这一知识的运用吗?虽然有关倍知识点还没学到,但在生活中其实孩子们已经在用了。3张拇指卡换一个数学章是标准,拇指卡的张数和换章的个数是倍数关系。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用在前,知在后。换章过后我又想,如果当时我只是给孩子换换章,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说,对于那些没有方法的孩子而言,将要失去一次多好的学习的机会啊。细想下去,通过换章又让我想到了学生二年级要学习的除法,这不正是包含除吗?学生有了这样的换章经历,留心的学生怎么会不对除法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理解的更透彻呢?

    总之,生活处处有数学。做一个有心人,平时适当、适时的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还要引导他们不断“勤思勤动”,最终都能快乐学习数学。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