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课堂观察员
4110020010010054发起了2019-07-30
0
回复
11
浏览

一、角色认识与反思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然而,自己却总是希望站在被评课的位置,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希望前辈们多多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怎么听评课,不会评课。然而,通过课堂观察员,我慢慢体会到小小观察员的身份正是听评课的一个重要转变。

        在做观察员的同时,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我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我在课堂中得到了什么?我想应该就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在2018年9月10日举办的“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研修活动--数的认识专题研讨会这次活动中,我主要观察了马燕老师和樊沛峰老师的课堂提问。抛开关注点来说,我个人认为她们的课堂自然,沉稳,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作为同龄人,我缺乏马燕老师自信与稳重,作为小辈,我更缺乏樊老师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与课堂的灵动。

二、两位老师课中问题的认识

        针对马燕和樊沛峰两位老师的提问,我把老师的提问问题分为:有效问题和无效问题。马燕老师共提出57个问题(包括课前交流提的5个问题),其中我个人认为无效的有4个。例如:老师手里拿了几个圆片?两个圆片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这两个问题可以合二为一,当出示两个圆片时,直接问:老师手里圆片的个数可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樊老师提出的问题有49个,无效的问题2个,例如:没问题吧?(口头语)。

        马老师和樊老师这两节课都有大问题的深透,例如第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1.看到“分数”二字,你有什么想问的?2.它们三个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第二节课《大数的认识》,1.你觉得要认识大数,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呢?2.认真观察这些计数单位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样的问题设计都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我觉得都是有深度有价值的好问题。除此之外,我觉得在马燕老师的课中,只要是直击分数本质的问题,都是好问题。分数离不开平均分,所以只要是直击“平均分”的问题都应该是好问题,如:什么叫平均分?对折之后就就是把这个长方形怎么样拉?平均分了几份?取了其中的几份?它们三个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这些问题看似普通,但都抓住了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的魂,也就是抓住了平均分。我认为都很有价值。樊老师课上所提的问题,我认为只要是问及计数单位的,问及背后道理的问题都是好问题,例如在探究千万后面是哪个计数单位,为什么不用万万而是亿,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深思,最终还能使学生明白背后的道理,看似没有直击大数认识的本质,但又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像这样的问题怎能不是好问题?

      在学生思考不深刻的时候,适当的追问也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一些。两位老师的课上都不乏追问性的问题,正是这些不露痕迹地追问才使得知识不断的深化,从而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如马老师问及: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这一问题的抛出在再次激起思维的波浪,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与图形的大小形状无关。樊老师,最后环节:1.根据河南省总人数估计再加多少就够一个亿了?2.画一亿个点。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考,更加深了学生对大数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教育需要智慧,也需要努力。恰到好处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反思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争取多提思考性问题,多提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使问题设计的高密度低水平逐步向低密度高水平转化,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效,高效。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