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问中追求教育本真
——《数学,究竟怎么教》读后感
健康路小学 王金燕
数学,究竟怎么教,是我从教以来的的一大困惑。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就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从书的扉页我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戴曙光,这本书是他作为一线教师以来的所有总结,通读全书我受益匪浅。
本书呈现了几十个案例来阐述“数学,究竟教什么”“学生,究竟怎么学”“教师,究竟怎么教”三个问题,这些都是作者自己亲身的经历和难以忘怀的教育故事,围绕“教什么”“怎么学”“怎么教”这三个问题来写,基本是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冷思考。作者认为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时髦的教学用词,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方式的选择,但都是形式上的改革,而非本质上的改变。课程改革最为核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适合学生?如果不适合,改。二是课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如果不适合,改。也就是说,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而改。因此,课程改革最要研究的是学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三个问题的聚焦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学出发,追寻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学生是怎么学数学的,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学,力图告诉青年教师这么一句话:真正的有生命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从学生的学开始的。
书中的许多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现将具体的感悟梳理如下:
首先戴老师语言简洁,具体教学事例深入浅出,理论不空洞,可爱的戴老师似邻家大哥般娓娓道来,朴实、生动,平添了该书无穷的阅读乐趣。其中在第二编中,研究学生是有想法的这一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儿童的思维与成年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如若我们的老师无视这种差异,学生就会在教师与教材强势的“压迫”下,不敢大胆暴露自己的想法,天才就在这一次次的提防与压制下被扼杀。戴老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有问题就是为了没有问题。学生是有想法的,学生的想法;接着要分析学生的想法,寻找学生想法的源头,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学生自学自悟;学生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从学生的想法开始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就变得简单有效。戴老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他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为之奋斗,无怨无悔。
其次戴老师的先解决学生兴趣的这个观点值得大家重视起来,并认真去做。怎样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这也是教数学的一大难题,数学不是培养机械的、呆板的人,戴老师让数学例题变活,抓住问题的根本,弄清数量间的关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朴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理想遭遇现实挑战时,考量着我们的教育勇气和智慧。戴老师的追问,就是勇气,就是智慧。在追问中我们逼近了教育的本真,在追问中我们悟出了教育之道。
再次,戴老师是爱学生的,关心、关爱、关注,不是为了教而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好多做法值得我借鉴,今后教学中会不断钻研这本书让自己也变成一个会教数学的好老师。
有人说:学生是一本难以读懂的书。是的,研究学生永无止境且意义深远,因为真正的课改不是拍拍脑门的事,是为了提供更适合学生的教育。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当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成长规律以及他们长大后所要面对的未来的社会。这本书的出现是多么的及时,这本看得懂、有碰撞、有思考、有启发的书,我很愿意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