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关键处,答在合情中
——《数学,究竟怎么教》读后感
健康路小学 王金燕
刚看到书名时我就有点迫不及待,因为这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平常也常听同事们这样感慨:越教越不会教了!一拿到书我就先快速地通读了一遍,眼前豁然开朗,书中先由事例提出问题,通过反思进行了解答。朴素的追问,没有华丽的词句,却问在了点子上,探在了关键处,答在合情中。
书分三章写,实则是三问。第一问:数学,究竟教什么?教什么好比供应,如果盲目供应,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或供非所求,都会出现问题。所以,弄清楚教什么,必须先弄清楚需求——为什么学与考,从而平衡好供求关系,才确定教什么。数学教什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方法?提升兴趣?学会应用?或许都有一些。国家不是编写教材给你了嘛,你“教教材”不就好了吗?不!课改追求的理念是“用教材教”。教师还要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激活教材、改组教材、拓展教材。我们平时只看到教材上面的一点点,想着只把它们教给学生就行了,常说学生学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知识间根本没有联系,难道我们不该反思自己吗?是我们的教让学生成了“井底之蛙”!
第二问:学生,究竟怎么学?“怎么学”好比接收,如果盲目接收,或不想接收,或者没有能力接收,或者接收的东西是有害的,同样出现问题。所以必须弄清楚接收者是怎么想的,是怎么接收的,接收时会出现哪些问题。学生怎么学非常重要。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得得法是不行的,他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得得法。长期以来,我们多研究教,少研究学,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也失去针对性,减弱了时效性。
第三问:教师,究竟怎么教?如果把教材当作供应者,把学生当作接收者,那么教师就是传输者,传输不当,或传输过多,或传输过少,对学生都是有害的。教师要想传输得科学、适当、通畅、有效,就要尽量拉近供应者(教材)与接收者(学生)的距离,灵活的处理教材,使数学学习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实现三种思维活动的统一。教师怎么教?教需有法,但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戴老师的“儿童化的教学之术”让我们耳目一新,“数学化的教学之道”让我们辩证思探,“前置式的教学之变”让我们看到了数学课改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一个成功的生动的样本。
教育之事过于理想走不动,没有理想走不远。我们怎么办?让我们在戴老师的追问中获得勇气和智慧,努力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