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点亮数学课堂的火焰
——读《创新照亮课堂》感悟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杨媛媛
大概在2018年春节的时候,有一次去书店,有意无意间看到了顾志能老师的这本《创新照亮课堂 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单看“创新照亮课堂”这六个字,还以为是一本关于语文、美术或者音乐之类的教辅书籍,拿在手里翻了几页,才知道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教,可以这么有意思地去设计课堂,真是受益匪浅。
数学一直以来被众多孩子和家长认为是比较难学的科目,不少孩子所谓的偏科基本局限在数学成绩上。当然,在数学课堂上,面对“冷冰冰”的数字与公式、逻辑缜密的推算,沿用多年或已略显陈旧的“典型案例”,让数学老师激情地去教、学生开心地去学、家长乐观地去辅导,可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个个发人深省的设计、一节节生动有趣的课堂,无不反映着顾老师多年以来对学生、数学和教学活动深厚的感情、浓浓的投入与反思。就拿“曲折的过程、深刻的理解 ——‘比万大的计数单位‘创新教学设计”这一节来说吧,曾听过一个相当可笑也有些无奈的事例,一数学老师为强化学生对“亿”这一计数单位的认识,竟然让家长在家里带学生数一亿粒大米!一粒一粒的数,这得数到什么时候?!在顾老师的书中可以看到,他在教“亿”这一计数单位之前,在学生原有“一、十、百、千、万”的基础上,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对“十万”这一计数单位的认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十万”与“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和它们之间存在的换算关系,再过渡到对“亿”的认知,相对而言就容易多了。
再比如“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用数对确定位置‘创新教学设计”这一节,因为突破了单线的推演,学生在面对一物体处于平面上的什么位置时,往往顾此失彼。假设这一物体去动,学生就更难以把握了。顾老师以蜘蛛在一墙壁上的爬行为例,先引导学生认识蜘蛛在单线的位置,在鼓励他们判断在单线位置上方的具体位置,进而引入另一单线对蜘蛛位置的准确定位,最后根据蜘蛛的爬行路线画出它的运动轨迹,不仅丰富了学生认知的厚度,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毕竟,小学生对于动物而言,有着天生的好感和很高的接受力。而且,通过学习,对于小学生认识生活中某一建筑物的具体方位、家中某物在柜子的哪个格子中都有不小的启发。不过,如果能把参考对象“蜘蛛”换作“乌龟”、“小白兔”等小孩子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将墙壁换作平面,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毕竟,在我们的常识性教学中,部分蜘蛛是有毒的,生活的环境也不太好,在动画片中,蜘蛛被塑造的形象多数也并非正派。当然,这点拙见也许有些吹毛求疵了吧。
认真阅读了顾老师在这本书中对数学不同单元的不同思考与设计,为他深入浅出的教学过程、方法所折服。数学课堂其实并不难学,也远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枯燥,如何把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这里有不小的学问,比如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设定中间环节以接近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把生活中的事例积极引入课堂以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挑战自己的好奇心、把教学融入游戏以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和统计分析来寻求规律性认识等等,不少让人感到事半功倍和跃跃欲试。
当然,在这本书里,顾老师在一些小节也写到了课后反思,我认为这其实也是此书的又一个亮点。所谓的好有时是相对的,难免有虚夸的成分,或多或少地隐藏了一些不如意或者差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勇于、敢于、乐于来面对和认识,进而在反思与自省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上越好,学生越听越喜欢。反思的内容其实也有不少,比如这样的案例导入为何没有得到学生积极地回应、这个提问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多久才合适、学生更喜欢接受什么样的认知对象、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或观察能力更强等等,其实每项都影响着课堂效果的好坏。
我是有着6年从事数学教学工龄的小学老师,在之前的教学中有过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的激动,有过推算过程相对复杂学生一脸无措的苦恼,也有过听名师讲学时的惊喜,总之,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要进步的空间还有很大。无疑,顾老师的这本书给我点亮了活跃课堂的一盏灯,让我感到了温暖,也看到了前进的希望。如何找到创新的案例、思想、方法、手段来使我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开开心心地打开课本预习,意犹未尽地合上课本下课,将成为长期提醒我工作的目标。谢谢您,敬爱的顾老师,您给了我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