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生长点 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王亚平
【摘要】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及新知的“生长点”,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建构。
【关键词】
生长点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类推迁移 自主建构
所谓知识的生长点,是指对学习新知其支持作用的原有知识,或者能使所获得的新知识被固定在认知结构中某一部位的那些知识。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是旧知的发展和延伸,同时又是后续新知的基础,新知于旧知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水乳相容,形成知识网络,再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提炼,形成完整的知识模块储存在大脑中。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把一节新课当作独立的一节新课,即使这节课上的非常成功,学生掌握的也很扎实,那么在以后也会凸显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为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是零散的、是被分割的一块一块的,前后知识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备每一节新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与之相联系的旧知,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探究新知,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一、找准知识生长点,要潜心研究教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是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教师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研究教材,不仅要弄清一节新课教什么、怎么教,重点是要弄清为什么这样设计,依据在哪里,还要弄清本节课所处的位置,它与前面的那些知识有什么联系,又对后面要学习的知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挖掘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及新知的“生长点”,只有弄清了这些,在教学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要深入了解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它首先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的建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不仅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进行正确分析、全面了解,还要了解学生的技能形成和知识掌握情况,使教学起点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相吻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行、垂直、相交”一节课时,因为概念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使学生既不感到陌生又抓住了新知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备课时深入了解到学生对这三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学习“角、过一点画一条直线、辨认平行四边形”等教学活动中,对上面的三个概念已经有初步的感知。做为四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听到过以上三个概念的名称,说明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已经有了一定的“前概念”,上课时学生肯定想急于表达自己的认识。新课伊始,我就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平行、垂直、相交”理解,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上,正确把握新知的生长点,使这节课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促进类推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具体指在教学中已获得的教学经验、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或策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新问题的解决产生的影响。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来自主探究新知,更能促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考虑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建立在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要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尝试、自己探究新知。课始,先出示一组整数加减算式: 435+214=、 37+105=、
327 -105= 783-19= 让学生计算,并说出计算方法及算理。接着出示4.35+2.14= 3.7+1.05=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的知识看能不能解决问题。学生马上想到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只是多了一个小数点,计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在探究中发现共同点都是把相同数位对齐,通过计算3.7+1.05再次发现区别是整数加减只要末位对其就行,而小数加法必须把小数点对齐才能把相同数位对齐。本节课,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不但解决了问题,同时学生对“相同数位对齐”理解的更深刻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激活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每一个新知识都是“有根”的,都是从某个旧知识这个“根”上生长出来的,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同时新知识又是后续学习知识的“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瞻前顾后找到这个“根”,激活这个生长点,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就引导学生找准新知的“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认识了比,沟通了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这节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比、分数、除法三者的联系与区别,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回忆除法中有什么性质,分数中又学习过什么性质,激活学生大脑中储存的这个“根”,紧接着激发学生根据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猜想:比中是否也存在什么性质,如果存在,这个性质是什么,如何叙述,其作用是干什么的。由于学生已经找到新知的“根”,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马上就猜测到在比中存在比的基本性质,并依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叙述出比的基本性质,又通过举例验证猜测是正确的,又结合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作用说明比的基本性质的作用。整节课,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激活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自主建构,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明白实际上比、分数、除法是统一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叫法不同。这样头脑中就对这部分知识有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更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处理好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整体知识网络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常桂红,小学数学课堂以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整体构建知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张建军,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9、(50期)
4、鞠广华,“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