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差错”撞击思维的火花
许昌市健康路小学 数学 王亚平
内容摘要:
当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新的课堂模式呼唤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必然伴随大量差错的生成,而课堂本来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课堂上的这种生成性资源,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动态资源,“差错”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作为教师,有效利用好学生的差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智慧,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
差错 思维 有效
正 文 :
华罗庚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生成资源,并且加以运用,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课堂将会因差错而变得具有意义和生命力。教师应如何对待和处理数学课堂中差错的生成?
一、转变观念,让错误体现价值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充分合理地加以利用,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变化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和交往的乐趣,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发展。
1.营造氛围,让错误不再可怕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力求营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实、自主地展现自己的学习历程。课堂上,教师应实施开“绿灯”的措施来对待学生的错误,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自由小议与插嘴”等。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人格得到了尊重。这样,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2.赏识学生,让“差错”显出可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沉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作为教师,只有赏识学生,发现差错,善于引导学生由差错发现真理,差错才能成为一种可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错误”信息充分呈现。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赏识和尊重,对于同学的差错能够正确的对待,懂得差错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探究资源;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掌握正确的方法,能边听边想,即时抓住错误,并在错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二、巧思妙用,让错误展示魅力
教学的生成不是被动的,一次激烈地辩解、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意识,有意识地引导与挖掘,并且不断优化、活化课堂生成。
1.故设“差错”,开启智慧
思维总是开始于疑问、惊奇和矛盾。在认识、理解、感悟的关键处,教师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制造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并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启迪学生的智慧。
例如:“街心花园中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时16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出示时,漏抄了“正方形”三个字,结果,学生做时,出现下面情景:
生:(小声地)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
师:请同学们停下笔,会做这道题的举手。这时,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
师:(指一名没举手的)你不会做吗?
生:我觉得这道题差一个条件,补上“正方形”条件就能做了。
师:(故作认真)是老师太粗心了,漏掉了“正方形”三字,还好,几位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谢谢!现在,我看这样,不加“正方形”三个字,请你自己来设计花坛,你将如何设计呢?要求周长还是16米,先设计图形,再求花坛面积,行吗?
生:行!
师:小组合作设计,比一比,哪一组设计的图形多。
通过故设“差错”不仅让学生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将错就错,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营造创新的思维空间。
2.妙用“差错”,促动态生成
当学生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欣赏,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错就错,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将错就错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用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 的长方形木板,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我让同学们通过拼一拼、画图、观察、比较,接着分组讨论,知道了这道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求这个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看同学们好像都明白了,心想下面自己把题目解完吧,按照刚才讨论的方法,只要找到了这个拼出的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利用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的和乘二,求出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了。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做对了,但当我继续走下去巡视时,发现杨文博同学居然是这样写的:用(8+6)×2=28(厘米)再用28×2=56(厘米)我看了之后在黑板写下这个算式“(8+6)×2=28(厘米)再用28×2=56(厘米)”,并说“同学们,你们看,这样做对吗?”原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很快会达成共识,但是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很多同学都不假思索的说:“错!”也有的说:“答案和我们算的不一样!”还有少数说:“好像没错!”此时同学们的表现、心情以及他们的心理我都尽收眼底。我不紧不慢地说:“哎呀,只争不行,请举手发言,讲出你的理由来。”“你看,先算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再乘2不就是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当然好像是没错的呀!”不对不对,他算出的结果比我算出的结果多,肯定是错了。”两派学生互不相让,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就是没有同学举手。我耐心的等待着,期待着……
正在这时,我看到魏琳格同学皱着眉头,按捺不住,突然举起手来并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他错在哪里!”我的嘴角跃上一丝不易察觉的喜悦:“是吗?字月刚有自己的观点,请他说一下,好吗?”我给他以信任的目光,他在我的鼓励下,大声说:“如果两个长方形拼在一起,那么就会有一条边消失掉,那么我们就在原来求出来的结果里再减去这条消失的边的长就行了。”好一个减去这条消失的边的长!我再次引导同学们看课件的动画演示,“老师,老师,消失的不是一条边而是两条边……”引得同学们不约而同鼓起掌来,同时个个都仿若恍然大悟的样子,更有同学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早一点想到。虽然这个问题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一个答案,可是,通过这道题错题的改错,激发起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说:“魏琳格同学不但能够认真思考问题,而且不人云亦云,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正是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教师根据学生新的探究需求,抓住此“错误”点,提供新的问题信息,刺激学生再以此为起点,进行思维发散,获得更深广的体验。在错误的基础上能因势利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得到升华,有所创造。
三 、巩固强化,让错误不再重现
运用“差错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错误不再重演,让差错不再重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进行巩固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使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出现错误时能及时自我纠错,让错误不再重现。
1.列错纠错,及时巩固
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列出错误、纠正错误,及时地加以巩固,建构知识体系。如“有余数除法”一节,把学生的错误一一列举在黑板上:49÷8=5……9,700÷400=1……3等错误。让学生做数学小医生,议论辨析。并引导他们就题论“理”、以题及类,从个别的错误中引出带有普遍性的教训,从而将“错误”化为全体学生的经验。
2.设置记录,提醒自己
在我们班中每个人都有一本“差错”记录本,同学们把自己平时课堂中、作业中、练习中的一些易犯的、常犯的错误,易混淆的知识点,记录在其中,并时常的去翻阅,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强化。渐渐地,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这些错误的重犯,并且能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
“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给学生出错的时空,甚至可以促使差错的生成,使学生最终能“拔开云雾见明月”,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林光标、谢尚东.预设诚可贵 生成价更高[J].数学教学研究.2009(2).
(3)林婷.探究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J].数学通讯.2010(8)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