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前到幕后,家庭教育如何跨越“摩擦区”》
——《教育家》圆桌论坛学习感悟
昨天晚上《教育家》圆桌论坛关于《从台前到幕后,家庭教育如何跨域“摩擦区”》,六位幼教专家和主持人、家长代表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对话,听的我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由于疫情,这个超长假期让家长对于家庭教育产生了众多困惑,全国各个幼儿园开展的各种线上“停课不停教”活动,帮助家长减负减压,与家长共同分担。
陈娟园长在解决家长提出的“家中淘气包”的诸多问题时,给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建议。亲子游戏可以成为家长陪伴孩子有效的方式之一,家长可以让孩子自主安排一些游戏,让孩子自己决定,可以加强孩子的力量感。陈园长在出示第一张图片《木房子》时讲到,在通过观察孩子们搭建碳化积木房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了不起的思维,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设计,去创造,会得到很大的收获。特别是大班的孩子,对这样的活动可以专注四十分钟。在出示第二张图片时讲到,孩子如果弄的脏脏的,家长是否会支持,家长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的探究能力,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否会受到限制。
一些所谓家长眼中的“淘气包”,在家中孩子的活动处处受家长的限制,“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摸”,其实家长这些否定的、负面的暗示,反而会让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因此家长的教育观念会让孩子的天性受到限制。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不断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接触去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行为是否被肯定,孩子会产生自我评价。被称赞之后,孩子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想得到更多的肯定,被否定之后,孩子的行为会受限。所以,当家长表扬孩子时,内容要明确,不笼统,这样孩子可以循序渐进的取得进步。
陈园长在总结3—6岁儿童天生的学习方式时讲到有七种以上方式。1.轨迹:孩子通过攀爬,踏东西来获得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2.旋转、3.围合、4.包裹、5.搬运、6.链接、7.定向。
陈园长在家长如何对待家中“淘气包”时给与的方法:
1.学会循序渐进的观察。每天寻找孩子感兴趣的发现,去抓拍。
2.学会等等孩子成长。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学会静待花开。
3.支持和陪伴孩子。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陪伴,学会放手和退后。
最后陈园长提出家长检查和孩子说到底十条建议:
在解答家长代表提出手机的问题时,孔震英园长给出的建议是:1.有度有节制。专家认为儿童在使用电子产品和成人的比例为1:5.小班建议5—10分钟,大班不超出15分钟,并且家长还要合理把控电子产品的内容,搭配适量的绘本,图书,积木玩具等。2.有方法。家长提高对儿童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孩子玩的有教育家长,将捕捉到的信息再加工,让孩子学到更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开展家庭摄影展活动、创意配音秀。3.有规。先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不随意看手机,告诉孩子不随意拿家长手机打电话,玩软件等。
在郁亚妹园长解答孩子在疫情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被迫阻断时讲到:3—6岁儿童已经从生理满足需要到社会满足需要,孩子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网被迫阻断时,家长可依托云平台(幼儿园班级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让孩子和伙伴交往),从而达到维护旧关系;发展新关系;家长与孩子玩在一起,帮孩子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在讲到疫情下,教师角色定位时李琴园长讲到: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情绪的疏导者,亲子关系的调节着,教书育人责任人,与家长共分担,帮助家长减压减负。给与家长的指导方法是:让孩子们说一说有趣的事,打卡班级活动。
在听了各位园长关于家园共育方面的奇招妙法之后,真的是让我对家园共育收获颇多,对我今后的家园共育工作有了更详细的指导,可以与家长达到“共知共育共识”。
贾小丽 禹州市鸿畅镇幼儿园
20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