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家庭教育如何跨跃摩擦区》--赵小玲
hanyueqing发起了2020-09-30
0
回复
10
浏览

许昌市(陈娟)“全国名校长及教学名家”工作室学习记录

 

讲座名称

《从幕后到台前——家庭教育如何跨跃摩擦区》

主讲人

朱继文

观摩时间

2020.5.28

记录人

赵小玲

单 位

许昌市文化街幼儿园

讲 座 内 容 记 录

重点提炼

议题一:后疫情期,家庭教育如何“到位”;

不光是疫情期间,这个现象在以前或今后都是家长面临的困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家长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

首先,有度。对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要把握好“度”。

1.是指要合理安排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大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做计划。据研究,为保护儿童大脑发育,儿童玩电子产品与其他活动的比例可以是1:5。如果孩子看iPad1分钟,我们就要安排5分钟其他活动,比如看书、聊天、玩玩具、户外运动等,用来转换儿童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安排幼儿上下午各使用一次电子产品,最好不安排在晚上,以免影响睡眠。小班幼儿每一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在5-10分钟,大班幼儿可以适当延长,但也不能超过15分钟。

2.内容的选择要适度。选择必要的电子产品,够用就可以。选择优质的软件产品,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搭配使用。内容符合幼儿兴趣点,注意画面审美、价值观正确等。有的家长也会给孩子选一些针对孩子弱项方面锻炼的软件,来对孩子进行引导。

其次,有法。让孩子不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家长要有方法。

1.家长要转变对儿童学习方式的认识,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如果给孩子玩手机、iPad,就要玩得有价值。比如可以办家庭摄影展,让幼儿学会记录生活。拍照是一个系列游戏,可以拍景、拍家里的动物、拍亲人、拍美食等,体验发现美的过程。拍照的时候,要引导孩子理解构图、取景等,让孩子发现科学的乐趣。办摄影展,要策划、装饰、发布广告·····让幼儿在玩手机拍照的过程中,引发无数的游戏。  

2.家长要做儿童信息素养的培育者。信息素养即信息文化,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能力素质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比如孩子看完动画片,我们可以布置任务,用童话剧表演、装扮、配音来再现动画片场景,这都是亲子游戏的内容。家长也要善于利用媒体工具,和幼儿一起创造出新作品。比如有一款体感软件,当孩子拿着手机或iPad随意挥动四肢,就可以生成一段音乐,让幼儿体会动作快慢与音乐变化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和互动游戏既满足了幼儿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又让幼儿了解手机和iPad也是我们游戏、学习的工具。

再次,有规。在使用电子产品上,家长一定要建立规矩。建立规矩就是培养幼儿的自控力。

1.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重要,不应以工作为借口当着孩子的面长时间玩手机。如果是工作,就规规矩矩地在书桌前处理,你对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如果用手机娱乐,就更应避开幼儿,可以在幼儿睡觉时间进行。2.要建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包括坐姿、使用时间、声音和亮度等。也要向孩子明确,没有得到家长许可不能随意翻家长的手机、打电话和用软件等。规则一旦建立,就要形成一致,特别是老人禁不住孩子哭闹时,父母一定要坚持。当孩子闹得厉害时,可以用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用听的活动替代看。也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当幼儿执行规则有进步时,奖励力度要加大。不过需提醒家长,要用好奖励,不能让孩子养成要奖励的习惯。

朱继文:我们应该适宜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源和平台来开阔孩子的视野。信息技术并不单指信息手段,家长要更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究发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可贵品质。

议题二:超长假期,家长怎样协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家长要尊重并读懂孩子,高质量陪伴孩子,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孩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展。

第一,小鬼当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几个梦想,成为教师、画家、医生、建筑师和志愿者。可以让孩子变成幼儿园老师讲述在幼儿园发生过的故事,全家配合一起做游戏;可以通过地图了解身边和世界各地的事情,把每天听到、看到、想到的东西画出来,像画家一样在家办自己的画展;可以通过图书和网络了解病毒的科学知识,变成医生去照顾玩具宝宝和小动物;可以像设计师一样把自己的房间改造成公主的宫殿或王子的城堡,将客厅变成游乐场、书房变成博物馆、阳台变成动植物园、卫生间变成海洋馆;还可以变成志愿者,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劳动为喜欢的人做一件事。

第二,自我管理。有些家长忽视自身行为的影响力,过多的包办代替以及高控下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使孩子失去了自我管理的机会。我们建议家长以自身为榜样,支持与等待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父母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支持孩子自己制定计划(例如假期学会双手拍球),做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表(参照幼儿园作息时间),利用疫情防控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比如监督全家按时喝水、检查吃饭前谁没有洗手等。这种让孩子参与管理的方式能调动其积极性,培养责任感。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时,家长要沉住气,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聊一聊,商量找出解决办法。

  • 有序做事。居家期间,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秩序可能被破坏了。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并让孩子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其次,要逐渐让孩子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物品(例如让玩具回家的游戏),学会自理和做家务(例如比一比谁的衣服叠得好、谁的小碗洗得干净)。最后,家长要多一点耐心,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完成任务,孩子表现有进步要及时给予奖励,让孩子在行动的过程中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第四,记录成长。居家期间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记录各种身边发生的事情(例如武汉小区要求居民每天白测体温记录、封城后自己动手种植蔬菜、孩子第一次下厨为爸妈做饭),记录孩子关于疫情的聊天趣事。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与记录疫情体验会成为非常好的教育素材,给孩子一生留下珍贵的回忆。

朱继文:无论是陈鹤琴还是张雪门,都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漫山遍野都是孩子们可用的游戏材料,完全可以节约、环保地将它们利用起来。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材料、资源以及教育契机,相信孩子的居家生活一定会丰富多彩。

 

议题三: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助推家园共育升级换代

关于如何审视教师角色,如何处理家园共育的关系,应该说既是老问题也有新矛盾,而无论何时,“策略千万条,共识第一条”。

共识一,彼此放下焦虑,回归育人本真。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倍感压力。家长们生怕“能力有限”而耽误孩子成长,尽管有时抱怨幼儿园的任务多,但又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安排五花八门的培训。幼儿园会担心教育“智慧”还不够全面。园长们苦思冥想办园理念是否符合当下、适应未来,老师们要保有教育一手抓、五大领域齐上阵。“停课不停学”期间,老师们当起了网络主播,律动游戏加舞蹈、科普手工讲故事,一样不落。疫情触动了我们的反思“弦”。老师和家长都要反思孩子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孩子终身发展做什么?什么是适宜的教育?怎样是高质量的陪伴?真诚希望家园双方达成第一个共识:试着放下焦虑,舍去功利,回归有人的本真,沉下心来做好孩子的陪伴者、支持者、合作者。       

共识二,彼此放下偏见,重新并肩为师。很多家长认为家庭的责任是养育,幼儿园的责任是教育;也有很多老师觉得自己肩负着教书有人的使命,家长就是配合自己工作而已。

家长是谁?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孩子的年龄越小,家庭教育的影响越大。老师是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里说,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园老师比家长更强调“专业”二字,这两个字可谓分量千钧,不仅包括老师要正确解读孩子的发展能力、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也涵括了对不同教养风格家庭的理解和欣赏、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与家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家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不是移交教育责任,而是增加了专业的合作者。我们应该达成第二个共识: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老师和家长应并肩为师。

共识三,彼此放下博弈,关系平等和谐。孩子居家活动的方式,要从书本走向生活。老师们要明白,居家活动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不能画等号的。老师们可以定期通过“云上”分享会,以“主题讨论+自主探索+集体分享”的方式开展活动,让孩子真正能参与、体验并自主完成,而不是转嫁为家长的任务。居家活动的内容,要从固化变为共享。老师们要善于利用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家长参与活动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比如邀请医生家长开设健康防疫“云”课堂,“故事妈妈”录制故事音频,爷爷奶奶分享小时候的传统游戏等。关于居家活动的实施,从要求变为接纳。每个家庭的成员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居家活动的实施不能“一刀切”。比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源,给家庭教育“留白”,允许家长自主选择适合的资源陪伴孩子游戏,并鼓励家庭活动资源共享。在共享与接纳中达成我们的第三个共识,拒绝家园之间的对立和博弈,实现家园的和谐共育。在未来,我们不愿意看到家庭或幼儿园任何一方孤军奋战的情景。老师和家长需要达成角色归位的共识、为彼此角色负责的共识,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格局。

朱继文:特殊时期正是我们照镜子自省的时候,是对我们理解与践行教育观和课程观的考验。家园双方要深刻理解,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其意义是让孩子有自主体验感、兴趣体验感、胜任体验感。尊重孩子游戏的内驱力,才能释放孩子的潜能。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春天里,需要我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变化,倒逼着我们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愿我们共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

议题一:后疫情期,家庭教育如何“到位”

首先,有度。对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要把握好“度”。

1.是指要合理安排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大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做计划。

2.内容的选择要适度。

其次,有法。让孩子不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家长要有方法。

再次,有规。在使用电子产品上,家长一定要建立规矩。

议题二:超长假期,家长怎样协助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家长要尊重并读懂孩子,高质量陪伴孩子,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孩子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展。

第一、小鬼当家。

第二、自我管理。

第三、有序做事。

第四、记录成长。

我们应该适宜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源和平台来开阔孩子的视野。信息技术并不单指信息手段,家长要更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究发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可贵品质。

 

 

议题三:教师如何发挥作用,助推家园共育升级换代

关于如何审视教师角色,如何处理家园共育的关系,应该说既是老问题也有新矛盾,而无论何时,“策略千万条,共识第一条”。

共识一,彼此放下焦虑,回归育人本真。

共识二,彼此放下偏见,重新并肩为师。

共识三,彼此放下博弈,关系平等和谐。

 

学习感悟

特殊时期正是我们照镜子自省的时候,是对我们理解与践行教育观和课程观的考验。家园双方要深刻理解,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其意义是让孩子有自主体验感、兴趣体验感、胜任体验感。尊重孩子游戏的内驱力,才能释放孩子的潜能。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春天里,需要我们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变化,倒逼着我们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影响着孩子们的发展。愿我们共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