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玩、有效的学——让游戏回归儿童---孙艳敏
hanyueqing发起了2020-10-03
0
回复
4
浏览

许昌市(陈娟)“全国名校长及教学名家”工作室学习记录

讲座名称

快乐的玩、有效的学——让游戏回归儿童

主讲人

陈娟

观摩时间

6月30日

记录人

孙艳敏

单 位

河南省长葛市实验

幼儿园

讲 座 内 容 记 录

重点提炼

  • 対游戏的认识

游戏的操作定义:

游戏是一种低结构活动,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它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我们一般可以从幼儿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及材料等方面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

二、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快乐,而且还是帮助幼儿按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学习和发展的有价值的活动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知识的、社会性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如:语言、创造力、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同伴关系、情绪体验、情感发展等等)。

游戏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解决各种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控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发展他们的动作言语技能,在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幼儿园游戏的特性

1.引发快乐,具有愉悦性。2.自发行为,具有主动性。

3.假装假想,具有虚构性。4.内隐规则,具有有序性

四、幼儿园游戏如何分类?

1国内: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游戏和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2国外: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要智力动外,更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戏、玩沙、玩水、唱歌等。

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王动性游戏又可分为以下四种

(1)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

(2)建造性游戏:如建筑类游戏。

(3)创作性游戏:如美工活动、玩沙、玩水等都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的游戏。

(4)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和玩具,凭自己的想象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和欣赏,面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听故事、看DW、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3.手段游戏和目的性游戏

4自主性游戏和学习性游戏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率先研究并提出的“自主性”游戏概念。

5区域游戏、区角游戏、自由游戏。

明确一点:没有学习性游戏这一属性分类,每一种支持儿童需要的游戏都会产生儿童的有益学习。“学习性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取向,可知结果;而真正的儿童游戏是侧重于过程取向,未知结果,有无限发展可能。

五、区域游戏

什么是区域游戏?

是指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儿童自主进行的、内隐一定规则的有序活动。

游戏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明确一点:游戏绝不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学应为游戏服务,提供认知和技能帮助并且教学内容经“游戏化”后方可融入区域游戏

游戏应该是自发的,游戏也可以是引发的,引发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不是强加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因而,引发的游戏不是强迫的游戏。幼儿真正的游戏应是积极投入的,主动的,白由的,有序的,享受的,快乐的,创造的。

游戏可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手段,一个环节,但游戏绝不是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发生的,游戏更不能仅仅作为手段和环节而存在。相反,应鼓励幼儿将教学活动中的经验运用到游戏过程之中,丰富和发展游戏的内容和范围,让教学为游戏服务

充分体现游戏精神:

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儿童游戏中教师应注意的四多:

多观察等待、多启发回应、多支持鼓励、多反思调整

几点关注:

应把“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

应时刻关注个体差异及个体需要。应创设儿童需要的丰富环境。

应与儿童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

儿童游戏中教师应注意的三少:

少干预、少控制、少批评

一、对游戏的认识

二、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游戏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解决各种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控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发展他们的动作言语技能,在幼儿的各方面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园游戏的特性

四、幼儿园游戏如何分类

1.国内: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游戏和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2.国外: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五、区域游戏

什么是区域游戏?

游戏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充分体现游戏精神:

自由、自主、创造、愉悦

儿童游戏中教师应注意的四多:

多观察等待、多启发回应、多支持鼓励、多反思调整

几点关注:

应把“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

应时刻关注个体差异及个体需要。应创设儿童需要的丰富环境。

应与儿童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

儿童游戏中教师应注意的三少:

少干预、少控制、少批评

 

 

 

 

 

 

 

 

 

 

 

 

 

 

 

 

 

 

 

 

 

 

 

 

 

学习感悟

游戏快乐的源泉

2020年6月30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陈娟园长的直播内容《快乐的玩、有效的学——让游戏回归儿童》。一直以来,游戏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首先,游戏赋予教师全新的认识,游戏是一种自然的、有兴趣的、活泼的运动,教师在和孩子的接触中逐渐观察到只有在游戏中,孩子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会开怀大笑,其自主性得以释放。创造性得以发展。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在游戏中孩子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分享。发展了同伴之间团结友好的关系。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我们要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游戏中的教师”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不管是玩“娃娃家”,还是到“医院”看病,还是饭前洗手,我都要幼儿照着我说一样做才觉尘埃落定。然而幼儿不会把老师当成是自己的伙伴,而变的整个过程是由老师控制的,外面应该要改变自己的教师身份,应该是把自己想成我只是幼儿游戏中的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从教师到玩伴,应该跟着小朋友一起走进游戏,他们想做什么事让他们尽量自己动手,不要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画脚。但同时我也会给他们一些适当的提示与回应来帮助他们完成游戏,能更好的帮助幼儿。就像陈老师所讲的那样,我们不要处处去安排孩子,而是要让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发挥。虽然是自主性游戏,但很多游戏也要有它的规则最简单的游戏也有规则,所以儿童在游戏中最先懂得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履行职责,于是育儿在游戏中产生了最初的集体主义观念,知道了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换,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并且在竞争中初次体会胜利与挫折,于是游戏在刺激幼儿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但你必须适应规则。

另外,游戏材料是游戏环境的要素,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在游戏中材料起着中介的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材料和周围的人或事发生互动和交流,材料的本身就发挥了指导幼儿学习的价值。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语言、科学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结构。所以,主题游戏区投放材斗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质量关系到他们能否充分地探索和研究,因此,要注意材料投放的多样化,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換与补充。在区域的设置上和材料的投放上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幼儿的生活接轨,以及幼儿的需求,孩子在区域中的种种表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积累与再现。曾记得一个小女孩在娃娃家游戏的时候,她边给小布娃娃喂药,边说着:宝宝,没事的,喝了要你就不流鼻涕,不咳嗽了,不然会发烧的,该可难受了;打针是有点疼,阿姨会轻轻的打哦。她还边打边安慰布娃娃,阿姨打的不疼吧,阿姨最喜欢你这个坚强勇敢的小宝宝了。在这些区角中,材料充足了,幼儿才能够信手拈来,进行操作。

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牢记陈园长所讲的,充分体现游戏精神: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在儿童游戏中好好把握应注意的四多:多观察等待、多启发回应、多支持鼓励、多反思调整。把“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去。时刻关注个体差异及个体需要,应创设儿童需要的丰富环境,始终与儿童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少干预、少控制、少批评。

是呀,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幼儿对游戏活动能自主地选择、支配,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自主性。而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也在于如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也将教育目标、要求渗透进去,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孩子是今天的花朵,更是明天的太阳,作为我们来说,为了他们,我们做什么都值得,虽然这条路很漫长又迷茫,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愿意这样前行,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我们的责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