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陈娟)“全国名校长及教学名家”工作室学习记录
讲座名称 |
从幕后到台前,家庭教育如何跨越“摩擦区”
|
主讲人 |
朱继文 |
|||
观摩时间 |
2020.5.28 |
记录人 |
胥锐华 |
单 位 |
鄢陵县县直幼儿园 |
|
讲 座 内 容 记 录 |
重点提炼 |
|||||
编者按: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为“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疫情让孩子们度过了超长假期,让被“困”在家中的幼儿和家长有了大把的相处时间,有的父母和孩子充分利用宝贵的陪伴时间,心与心贴得更近,将防疫期变成亲子关系的流金岁月;也有的父母和孩子摩擦不断,家庭矛盾升级,彼此的隔阂愈来愈深。“孩子太淘气,是不是有多动症?”“沉迷电子产品又不服管教,做父母的,要如何拒绝他们的不合理需求?”非常时期,家长们遇到了各自的“疑难杂症”。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请园长和专家支招,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深度理解家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朱继文:疫情期间,许多家长要借助网络完成工作,每天手机不离手,孩子也吵着要玩手机。当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孩子反过来说“你们也整天捧着手机呀”。家长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孔震英:不光是疫情期间,这个现象在以前或今后都是家长面临的困惑。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家长们要做的就是趋利避害。 首先,有度。对于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要把握好“度”。第一个度是指要合理安排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大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做计划。据研究,为保护儿童大脑发育,儿童玩电子产品与其他活动的比例可以是1:5。如果孩子看iPad1分钟,我们就要安排5分钟其他活动,比如看书、聊天、玩玩具、户外运动等,用来转换儿童大脑的思维模式。可以安排幼儿上下午各使用一次电子产品,最好不安排在晚上,以免影响睡眠。小班幼儿每一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在5-10分钟,大班幼儿可以适当延长,但也不能超过15分钟。第二个度是指内容的选择要适度。选择必要的电子产品,够用就可以。选择优质的软件产品,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搭配使用。内容符合幼儿兴趣点,注意画面审美、价值观正确等。有的家长也会给孩子选一些针对孩子弱项方面锻炼的软件,来对孩子进行引导。 其次,有法。让孩子不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家长要有方法。第一,家长要转变对儿童学习方式的认识,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如果给孩子玩手机、iPad,就要玩得有价值。比如可以办家庭摄影展,让幼儿学会记录生活。拍照是一个系列游戏,可以拍景、拍家里的动物、拍亲人、拍美食等,体验发现美的过程。拍照的时候,要引导孩子理解构图、取景等,让孩子发现科学的乐趣。办摄影展,要策划、装饰、发布广告……让幼儿在玩手机拍照的过程中,引发无数的游戏。第二,家长要做儿童信息素养的培育者。信息素养即信息文化,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能力素质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比如孩子看完动画片,我们可以布置任务,用童话剧表演、装扮、配音来再现动画片场景,这都是亲子游戏的内容。家长也要善于利用媒体工具,和幼儿一起创造出新作品。比如有一款体感软件,当孩子拿着手机或iPad随意挥动四肢,就可以生成一段音乐,让幼儿体会动作快慢与音乐变化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和互动游戏既满足了幼儿对电子产品的好奇,又让幼儿了解手机和iPad也是我们游戏、学习的工具。 再次,有规。在使用电子产品上,家长一定要建立规矩。建立规矩就是培养幼儿的自控力。第一,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重要,不应以工作为借口当着孩子的面长时间玩手机。如果是工作,就规规矩矩地在书桌前处理,你对工作的态度会影响孩子。如果用手机娱乐,就更应避开幼儿,可以在幼儿睡觉时间进行。第二,要建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包括坐姿、使用时间、声音和亮度等。也要向孩子明确,没有得到家长许可不能随意翻家长的手机、打电话和用软件等。规则一旦建立,就要形成一致,特别是老人禁不住孩子哭闹时,父母一定要坚持。当孩子闹得厉害时,可以用别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或者用听的活动替代看。也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当幼儿执行规则有进步时,奖励力度要加大。不过需提醒家长,要用好奖励,不能让孩子养成要奖励的习惯。 朱继文:我们应该适宜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源和平台来开阔孩子的视野。信息技术并不单指信息手段,家长要更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究发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这些都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可贵品质。 朱继文: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太淘气,在家闲不住,一会儿在床上跳来跳去,一会儿拿剪子到处剪,是不是有多动症?该怎么办? 陈娟:家长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他们对孩子的“淘气”已经不耐烦了。居家隔离期间,我们也看到各种“神兽”称号遍布全网。这些现象折射出亲子关系的不和谐,值得深思——到底孩子是“兽”,还是家长是“魔”?是孩子太“淘”,还是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与了解远远不够?家长们一般的心理判断标准都是“跟自己小时候比”或“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各种抱怨、烦恼接踵而至,缺乏对孩子的科学认知,缺失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内心的焦虑往往会使自己慢慢变成孩子眼中的“魔”。 每当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玩沙、玩水、玩石头,就会情不自禁地阻拦:“别迷了眼睛!”“别把身上弄湿了!”“别砸到自己的脚!”而往往越说孩子就越会这样做,家长就断定孩子是“淘气包”“皮孩子”。其实,当我们不断强调“别做、别碰、别动”时,正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和强化,会适得其反地激发孩子。一些家长总说孩子皮,甚至当孩子面说“我就知道你一秒都停不下来”,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容易产生“标签效应”——负面暗示出现的频率越高,就会令孩子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烦躁和抗拒也会越发频繁地出现。 家长作为影响孩子身心成长的导师,真的需要深入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性格特质。成人的“我想”不是“孩子想”,成人的“我认为”不是孩子的思维。这就需要每一位家长认识到: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需求。教育家陈鹤琴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发现,孩子们至少有七种天性,分别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被赞扬的。家长依据这些再来反思自己的困惑,是不是会发现:“啊!原来我的孩子是正常的!” 他们好游戏的天性会让一切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东西成为他们的玩具,所以你会看到他们总喜欢到处看、听、摸、闻,这正是他们不断获得满足感的学习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孩子们是不是知道很多你们从未教过的事物,他们是怎么学会的呢?正如上面所说的一种自发的游戏方式、一种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而非成人规定的、教授的、灌输的。他们会利用图示游戏进行主动学习,喜欢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利用重复的活动来帮助自己练习、记忆和组织想法,把新的经验和以往经验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常见的儿童游戏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轨迹、旋转、围合、包裹、搬运、连接、定位、定向等。这会使他们看起来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把家里弄得凌乱,把各种物品拿出来排队,用衣服、床单来包裹自己,喜欢搭各种各样的“窝”……这些都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如果他们的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不停地吵闹与对抗,直至获得满足为止。 基于儿童特有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满足自我认知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体现出自己的优势潜能。这种能力能否获得发展并成为对孩子一生有益的特长,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呵护孩子的天性需求,助其发展,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家长们要学会观察,陪伴孩子成长。一是要持续观察。不要急着打断孩子,看看他接下来会用什么材料、做些什么。每天寻找关于孩子的有趣发现,用拍照、录像等方式来记录孩子的成长痕迹。千万不要天天低头刷手机,一抬头就对孩子表达各种不满。二是要支持陪伴孩子。多陪伴、多支持儿童的天性和发展需要,你会越来越喜欢你的孩子。同时要学会放手和退后,过度强势的父母会导致儿童懦弱、胆怯、没主见,导致其今后高级认知阶段的学习产生各种障碍。 朱继文:成人口中所谓的“淘气”“多动”,其实是孩子对自我情绪认知的过程。我们不该去批评或者指责孩子,而是要去接纳、理解、支持孩子探究的过程。
|
1.一个度是指要合理安排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次数,大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做计划。 2.二个度是指内容的选择要适度。 二、让孩子不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家长要有方法。 1.家长要转变对儿童学习方式的认识,正确看待信息技术。 2.家长要做儿童信息素养的培育者。信息素养即信息文化,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能力素质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 三、在使用电子产品上,家长一定要建立规矩。 1.家长的以身作则很重要,不应以工作为借口当着孩子的面长时间玩手机。 2.要建立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 四、家长作为影响孩子身心成长的导师,真的需要深入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性格特质。成人的“我想”不是“孩子想”,成人的“我认为”不是孩子的思维。这就需要每一位家长认识到: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五、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需求。孩子们至少有七种天性,分别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被赞扬的。 六、家长们要学会观察,陪伴孩子成长。 |
|||||
学习感悟 |
家长作为影响孩子身心成长的导师,要真正的深入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性格特质。成人的“我想”不是“孩子想”,成人的“我认为”不是孩子的思维。这就需要每一位家长认识到: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 天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儿童的天性决定了儿童最基本、最重要的成长需求。教育家陈鹤琴通过研究儿童心理发现,孩子们至少有七种天性,分别是: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被赞扬的。家长依据这些再来反思自己的困惑,学会认同孩子,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家长们学会观察,陪伴孩子成长。这样我们的孩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